第三天,视频开始转发。有人留言:“原来真的能喝出记忆。”“比那些说什么‘量子能量’的实在多了。”
云岭那边很快反应过来。他们在官微发声明,说“情感诱导不属于科学范畴”,质疑桂语斋“利用心理暗示营销”。
沈知意没有回应。她打开作坊大门,贴出告示:欢迎媒体与消费者代表参观制茶全程。
第四天,本地报社记者来了。他们跟着陈阳查看原料档案,核对每一笔检测数据。小林带着摄像机拍下全过程,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两万。
裴砚在书坊办了一场沙龙。他请来三位本地作家喝茶。每人喝完都写了一段感受。有位老师写道:“这一口茶里,我喝到了五十年前外婆灶台边的火光。”
文章陆续发表在县文化周刊上。标题有《慢下来的勇气》《记忆是有味道的》《一杯茶里的中国》。
舆论慢慢变了。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晒出自己的品茶笔记。有人说:“我不是为了养生才买,是想记住一些快要忘掉的事。”
小林的新视频播放量冲到八十万。弹幕里刷着:“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你们不打广告,但我愿意转发。”
沈知意召集三人开会。她在纸上写下“桃溪共生计划”。
“以后每卖出一百包茶,就从利润里拿出一部分返还农户。”她说,“还要设个小基金,帮年轻人回家种茶、做电商。”
陈阳负责算比例,小林设计公示栏,裴砚起草文件。
计划公布当天,东岭合作社发来消息:“我们愿意签长期协议,价格随行就市就行。”
老周也在群里说:“我家小子本来要去城里打工,现在说想学制茶。”
晚上,沈知意回到祖屋。她翻开账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供应体系建成,只是开始。真正的稳固,是让人愿意与你同行。”
她合上本子,走到桂花树下。砚台还是温的,阿斑已经睡着了。
她铺开新纸,蘸墨落笔。
第一句是:“世间最锋利的剑,原是不动声色的坚持。”
窗外,一片桂花飘下来,落在未写完的稿纸上。
她的手停了一下,继续写下去。
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很轻。
屋檐下的风铃响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