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砚把新的物流单放在桌上,沈知意抬头看了他一眼。她刚写完“供应体系建成”六个字,笔尖还悬在纸上。
手机震动起来。小林发来一条消息:“云岭茶业新宣传上线了,主打‘科技养生三秒见效’,视频播放量已经破百万。”
沈知意放下笔,打开手机。屏幕上是竞品广告的画面: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人拿着试管,旁边写着“纳米提纯技术”“七十二小时快速出效”。评论区有人问:“桂语斋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技术?”
她把手机递给裴砚。他看完没说话,只是轻轻点头。
“他们想抢‘科技茶’的名头。”陈阳从外头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宣传页,“还在地方公众号投了软文,说传统制茶效率低、成分不稳定。”
小林也赶到了,耳机还挂在脖子上。“我们的视频被压下去了。现在搜‘养生茶’,前十条全是他们的。”
沈知意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桂花树下那张木桌还摆着,砚台边蜷着老猫阿斑。她摸了摸猫背,说:“开个会。”
四人围坐在后院。沈知意把竞品资料一一打开。“他们讲快,我们就讲真。他们靠数据说话,我们靠人心说话。”
裴砚接过话:“我们可以做两条线。线上拍一部短片,记录从采叶到成茶的全过程。不加滤镜,不写口号,只展示真实。”
“我来剪。”小林立刻说。
“线下呢?”陈阳问。
“办品鉴会。”沈知意说,“请老客人带新朋友来,现场看原料、看检测报告、看信用档案。透明才能赢信任。”
当天下午,小林进山跟拍东岭药农采菊丝。镜头里,老人蹲在坡上,一片片摘下野菊,手背裂着口子。他没说话,只是把叶子放进竹篓。画面切到老周晾茶的棚子,阳光穿过湿叶,照出脉络清晰的影子。
作坊里,沈知意亲手炒茶。锅温控制在八十五度,每三十秒翻一次。镜头扫过温湿记录仪上的数字,稳定跳动。
最晚的一段拍在夜里。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写字,风掀动稿纸一角。阿斑趴在砚台旁,尾巴轻轻摆动。她写完最后一句,吹灭油灯。画面黑下来,字幕浮现:“科技不是魔法,是让自然更懂人心。”
片子剪完已是凌晨。小林发到平台,标题定为《一片茶的旅程》。
第二天上午,陈阳在书坊布置品鉴会现场。桌子摆成半圆,中间放着新品“回声·初生”的瓷罐。每个位置前都有二维码,扫码能看到这批茶的所有溯源信息。
第一批客人是镇上的老师和退休医生。他们坐下后,沈知意亲自泡茶。
水刚冲下去,香气就散开了。一位老太太闭上眼,忽然说:“这味道……像我娘晒棉被时,太阳落在布上的那种暖。”
旁边的男人也开口:“我小时候发烧,外婆给我喝的就是这种野菊花茶。”
陈阳悄悄记下他们的话。小林录了两段反应,剪成十五秒短视频,配上文字:“我们没做特效,只是泡了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