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静听回声’专场。”沈知意说,“我想加一个环节——饮茶之后,留下一句话。”
“写下来?”小林问。
“写在纸条上,投入木匣。”她说,“我会看,也会写进稿子里。”
没人再提出异议。
方案定了下来。社交媒体暂停广告测试,内容回归日常记录;所有资源集中到科技展会和线下专场;新增“书写记忆”互动,形成情感闭环。
分工很快明确。小林负责重剪影像素材,采用胶片质感还原手工温度;陈阳优化数据程序,加入茶叶纹路实时映射功能;裴砚撰写参展导语,并在书坊设“回声信箱”,同步接收纸条;沈知意则闭关三日,专事写作,以新稿赋予茶事更深叙事。
任务分完,已是午后。
沈知意回到祖屋书房。她打开木箱,取出一页刚写完的手稿。墨迹未干,她轻轻吹了口气。就在这时,纸上边缘浮现出一行字:
“你写的每一个字,都会变成别人的回音。”
她看着这行字,很久没有动。
然后她合上木箱,把那页稿子夹进去,锁好。窗外桂花树微微摇晃,阿斑跳上桌子,用鼻子碰了碰瓷罐。
她起身铺纸研墨,开始写新的段落。
裴砚离开桂语斋后往书坊走。山路上起了风,他把手插进衣袋,里面藏着“回声信箱”的设计图。图纸折得很小,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他没打算改,也不准备多解释。他知道有些人,只需要一个可以写字的地方。
小林骑车穿过水巷。手机相册里全是未经修饰的镜头:沈知意采茶的手,炒锅里的叶片翻滚,茶汤缓缓注入杯中。他打开编辑软件,删掉了所有滤镜模板。屏幕变回原始色调,光线有点暗,但他觉得这样更真。
陈阳坐在工作室,屏幕上滚动着茶叶活性曲线。他敲入一段新代码,又在注释栏写下一句:
“这不是数据,是记忆的波长。”
实验室灯光彻夜未熄。
沈知意写到深夜。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她不再追问执笔者是谁。她只知道,自己写的每一句话,都在某个角落被人读着,也在某个瞬间被人记住。
她停下笔,抬头看向窗外。
月光照在河面上,一只飞蛾扑向灯笼,撞了一下,翅膀颤了颤,跌进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