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砚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我在想一件事。每一包茶,能不能附一张卡片,写清楚是谁采的叶,哪天炒的,桂花树多少年了。”
“就像……身份证明?”小林问。
“是溯源。”裴砚说,“让人知道这茶从哪里来,为谁而做。”
陈阳眼睛亮了一下:“我可以把顾客喝完后的留言收起来,做成档案。不公开名字,只留声音和感受。”
“系统要能存下来。”他说,“以后还能查。”
沈知意看着炉灰里的余烬:“我们现在做的每一步,都是在建一道墙。不是挡别人,是守住自己。”
“真正的竞争,不是别人追得多快,是我们走得有多稳。”
她说完,拿起笔,在新纸上写下几个字:茶源可溯,工艺可视。
小林盯着那行字,忽然说:“我可以去拍炒茶的过程。不加滤镜,也不剪太快。让大家看看火候怎么控制,茶叶怎么变色。”
“还有采摘。”陈阳补充,“我能记下每个采茶人的时间、位置、天气情况。这些数据都公开。”
“说明卡用手写。”裴砚说,“我不用印刷体。一笔一划,看得出用心。”
沈知意把这张纸夹进木箱。箱底的手稿微微发热,像是回应。
她站起身,走进厨房。灶台上还放着昨夜用过的炒锅。她打开水龙头冲洗,铁锅发出清脆的响声。
外面雨停了。
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桂花树梢。树叶滴下一颗水珠,正好落在她手腕上。
裴砚回到书坊,坐在柜台内。他铺开一叠卡片,拿起毛笔蘸墨,开始写第一张溯源卡。
“节气:立秋。采茶人:沈知意。制茶时间:辰时三刻。桂花树龄:一百零七年。”
他写得很慢,每一笔都稳。
小林背起摄像机准备出门。路过茶铺时,他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眼桂花树。阳光正斜照在树皮上,斑驳的影子投在地上。
他没开机,只是站着看了几秒。
陈阳翻开笔记本,在首页写下标题:顾客声音归档系统。
他写完最后一行,抬头看向窗外。
沈知意还在厨房洗锅。水流冲过指缝,她抬起手甩了甩水珠。
阿斑蹲在门槛上,尾巴轻轻摆动。
裴砚放下笔,吹干卡片上的墨迹。第一批十张,整整齐齐码在桌角。
小林把摄像机挂在肩上,迈步往前走。
陈阳合上本子,手指按在封面上。
沈知意关掉水龙头,拿起抹布擦干铁锅。
锅底残留的一点茶渣,在光下泛着暗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