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立刻行动起来。他打开笔记本,新建一个文档,标题打下四个字:极简茶研。
陈阳调出原料库清单:“清明头采的嫩芽还有库存,野生金银花和薄荷也能配比。如果加入少量桂皮和陈皮,既能提升香气,又有温和养护作用。”
沈知意说:“炒制必须手工完成。每一批茶都要有制茶人的签名。让消费者知道,这茶是有手温的。”
裴砚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旧册子。他翻到一页,指着一行字:“《岁时广记》里写过,春采嫩芽,夏收凉叶,秋焙陈香,冬藏老根。我们可以按这个节奏来,每一季只出一款,限量供应。”
小林马上接道:“那就叫‘一季一茶’。不追数量,只做品质。每次发售前发一段短片,拍采茶、炒茶、封罐的过程,不加解说,只有风声、火声、手声。”
陈阳在白板上画出初步框架:
- 名称:暂定“本源”
- 原料:桃溪本地草本为主
- 工艺:全程手工,无机械干预
- 包装:素纸+棉布袋+木扣盒
- 信息:仅标注采摘时间、产地、制茶人姓名
- 冲泡:一句话提示:“热水,三分钟,静等。”
沈知意看着那行字,轻声念了一遍:“热水,三分钟,静等。”
她说:“好。就这么定。”
没人再提反对意见。之前的担忧还在,但方向已经清晰。他们不是要抛弃过去,而是要把做过的事,沉淀成更轻的样子。
会议结束时天色已晚。沈知意抱着手稿回到灶房。她拿出一本新笔记本,封面空白。她用毛笔写下三个字:极简纪。
裴砚离开书坊前,把“茶心档案”的抽屉关好,顺手锁上。钥匙放回原位,动作很稳。
小林走在回住处的路上,手机震动了一下。他低头看,微信群弹出一条消息:“极简茶研发群”已建立,成员三人。他点了进去,发了第一句话:“明天早会,先看原料。”
陈阳最后走。他站在白板前,盯着自己写的那句“少,但精;简,但深”,又看了一会儿,才熄灯出门。
暮色落进祖屋院子。桂语斋的灯亮了。沈知意坐在案前,翻开新本子,刚写下第一行字,阿斑跳上书架。
老猫的爪子碰落了一片干桂花。花瓣飘下来,落在纸上,正好压住最后一个字的末尾。
沈知意没动。她看着那片花,停了几秒,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