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开了。
沈知意把茶匙放进瓷碟,茶叶落进壶口。小林按下录制键,镜头只拍到手和杯子。热气升起来,画面定格在茶汤倾注的瞬间。字幕浮现:“一杯茶的时间。”
拍摄结束,小林立刻开始剪辑。他做了三支短片。第一支是冲泡全过程,动作缓慢,声音清晰。第二支全是人脸,不同年龄的人喝完茶后闭上眼睛,嘴角微微抬起。第三支没有人物,只有桂花树、石桌、老猫趴在炉边,配上一行字:“科技藏于细节,心意融于茶香。”
中午前,视频发到了书坊公众号和本地文化平台。沈知意站在茶铺门口看了一会儿手机屏幕。第一条推送已经有两百多次转发。有人留言说想尝一尝这种茶,还有人问能不能预订。
她转身走进屋,把“桃溪一号”茶罐收进柜子底层。
下午三点,报名通道开启。不到两个小时,报名人数突破三百。沈知意坐在桌前翻看后台数据,眉头越皱越紧。他们现在能拿出的试饮装只有二十份。再多就会影响后续安排。
小林站在门口说:“抽选吧?公平一点。”
沈知意摇头:“抽中的人高兴,没中的会失望。我们不是卖货,是在传递一种感觉。”
她想了一会儿,打开电脑写下公告:“请分享一段与茶有关的记忆。我们会选出最打动人的故事,送出一份试饮茶。”
裴砚看到消息后赶来。他在公告末尾加了一句:“由青石镇书坊作信用背书,确保真实有效。”然后用自己的账号发布了出去。
晚上八点,通道准时关闭。共收到八十九份投稿。沈知意一一看完。有个退休教师写,父亲临终前喝的最后一口茶是雨前龙井,那味道他找了三十年也没找到。还有一个女孩说,外婆每年清明都会给她泡一杯明前茶,去年外婆走了,她再也喝不出那个味道。
沈知意找出三个最动人的故事,亲手包好茶样,写上地址。她把包裹放在桌上,等明天寄出。
第二天一早,裴砚去了镇上的邮局。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封信。展会主办方要求提交技术白皮书和检测报告,否则无法确认展位资格。
小林看完信直接说:“不能给。一旦交了,核心设计就暴露了。”
沈知意盯着信纸看了很久。最后她说:“我们不交白皮书。”
裴砚点头:“我们可以交一份《创想书》。只讲理念,不谈参数。”
当天上午,两人在书坊起草文件。沈知意写:“我们相信,真正的科技不是改变茶的味道,而是让喝茶的人找回自己的节奏。”裴砚补充:“手工制茶是根,科技只是枝叶。我们不做数据贩子,只奉上一杯懂你的茶。”
文档完成后,附上了传统炒茶流程图解,没有任何电子元件说明。他们还准备了十罐无标签茶样,每罐只编了一个数字,没有名字,也没有产地信息。
中午十二点,快递寄出。
下午四点,小林接到电话。展会评审组已经收到样品,盲品评分结果高于预期。对方特别提到,有一款茶让他们想起了小时候祖母泡的茶,虽然说不出哪里特别,但心里很安静。
傍晚,正式回信送达。主办方批准A7展位,位置在主通道旁,人流最大区域。
沈知意回到祖屋时天已全黑。她点亮油灯,翻开手稿本。昨夜写下的那句“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我只守一盏茶心”还在。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