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合作起波澜(1 / 2)

火车到站时,天还没亮透。沈知意提着木箱走下阶梯,三位年轻传承者跟在后面,脚步有些沉。裴砚已在村口等了许久,手里拎着一包刚炒好的茶叶。

“回来了。”他说。

没人多说话。他们一路沉默地回到祖屋,把行李放下。桌上堆着展会期间积攒的信件和快递单,几张合作意向书被夹在最上面,纸角微微卷起。

第二天上午,三人围坐在厅堂里。沈知意打开笔记本,取出那片干薄荷叶,放在阳光照得到的位置。她没看大家,只说了一句:“该谈合作了。”

裴砚从布包里拿出记录簿,翻开第一页。他写了三行字:不改名、不换包装、不分销权独授。墨迹干得快,像刻上去的一样。

“我们能走出去,但不能丢掉自己。”沈知意说。

第一个视频会议安排在下午。对方是欧洲一家贸易公司,投影画面清晰,声音稳定。他们愿意预付一大笔款项,条件也很明确——全球独家代理,产品更名为“oriental Zen tea”,包装换成金属罐,说明书全部使用英文主视觉。

“诗意表达不利于规模化传播。”对方代表说,“我们需要的是可复制的品牌模型。”

一位年轻人立刻站起来,想反驳。裴砚抬手拦住他,摇了摇头。

会议室安静下来。沈知意盯着屏幕上的LoGo,很久才开口:“我们带出去的不是商品,是声音。如果连名字都不能保留,那这杯茶就不该出现在你们面前。”

通话结束得很干脆。没有人争吵,也没有人挽留。

晚上,沈知意翻出笔记本,重新看了一遍展馆那天的录音文字稿。她想起那个失意青年接过纸鹤时的眼神,想起采购商最后低声说“也许是我错了”。这些记忆让她确认了一件事——他们走的路没错。

但她也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

几天后,团队开始整理第二批接洽名单。工作节奏恢复如常,可气氛变了。一位年轻人私下找到沈知意,递给她一份打印的数据报告。

“如果我们接受区域独代,第一年销售额至少翻五倍。”他说,“现在有两家大渠道商都在等回复。”

沈知意接过纸,没说话。

那人又说:“我们真的要拒绝所有排他条款吗?如果不借助大平台,会不会一直做不大?”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当晚,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写手稿。风轻轻吹过,阿斑蜷在桌边,尾巴搭在腿上。砚台还是温的,像有人刚刚用过。

她写下一句话:茶不渡人,人自渡。

第二天清晨,茶叶浮现出细密纹路,像是叶脉延伸成的小路。她取了一片,泡进瓷杯里。

次日天刚亮,她叫上三个年轻人去了茶园。露水还挂在叶子上,空气很凉。她亲手采下一芽两叶,放进竹篓,然后带着他们走进老作坊。

铁锅烧热后,她开始翻炒。动作平稳,节奏不变。四十分钟过去,汗水顺着鬓角滑下来,她的手没有停。

炒完茶,她分了三杯,递给每人一杯。

“你们喝到的,不只是味道。”她说,“是我们不愿省去的四十分钟。如果连这点坚持都没有,我们拿什么去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