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推开了东棚的门。木门发出轻微的响动,晨光从缝隙里照进来,落在一排密封的礼盒上。她伸手摸了摸最上面那盒的盖子,指尖擦过烫金的“桃溪多元复合养生茶”字样。
她抱着盒子走出来,放在院中的石桌上。裴砚正蹲在炉边检查炭火,听到动静抬起头。阿斑趴在屋檐下的竹席上,尾巴轻轻甩了一下。
“今日开市。”她说。
裴砚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他没说话,只是点点头,转身去取茶具。素瓷的小壶、六个小杯、一只竹制茶则,一样样摆上摊桌。他把炉子移到摊前,加炭点火。
沈知意回屋拿出一叠试饮杯,又从柜子里取出登记簿。纸页翻动的声音很轻,但她停顿了一下,像是确认什么。然后她走到摊位旁,把杯子摆好。
第一批来的是村口卖菜的老刘家媳妇。她牵着孩子,脚步慢了下来,眼睛盯着茶摊,却没靠近。后面两个年轻人也停下来看,低声议论着什么。
沈知意没有招呼。裴砚低头拨弄炉火,水开始冒泡。他打开礼盒,取出一小包茶叶,剪开封口,倒入茶则。茶叶散出淡淡的香气,混着薄荷与山银花的味道。
第一泡茶出汤。裴砚倒进一只小杯,递给沈知意。她端着走到那位母亲面前。
“给孩子试试。”她说,“润肺,不寒凉。”
妇人迟疑了一下,接过杯子。孩子咳嗽两声,凑上来喝了一口。眉头松开了。她自己也抿了一小口,眼神变了。
“这味道……不像药。”她说。
她放下杯子,掏出钱袋,买了一份正装。沈知意给她包好,放进布袋里。袋子是粗棉做的,印着“桂语斋”三个字。
第二个人是镇上教书的李老师。他原本只是路过,闻到茶香停下来。喝了试饮后,他问能不能多买两份,说办公室几位同事都容易上火。
第三位是个年轻女孩,说是听朋友提过这款茶,在网上看到差评有点犹豫。但看现场有人买了,又见茶汤清亮,便也尝了一口。她喝完没说话,直接扫码付款。
摊位前的人渐渐多了。年轻传承者们站在不远处看着,手攥着衣角。其中一个男孩低声说:“真的卖出去了。”
没人回应他。但他们几个人都不自觉地往前挪了几步。
中午前下了小雨。裴砚撑起油布棚,茶香被雨水压住了一些,但热度还在。沈知意换了新一壶水,继续冲泡。订单记满了半页纸。
雨停后,阳光重新照下来。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走来,说儿子在外打工总熬夜,想带点养生的东西给他。沈知意给她挑了一盒包装完整的,又额外放了一小包备用茶芯。
老人走时说:“你们不容易,我也知道那些话是怎么来的。”
沈知意只是点头。裴砚往炉里加了块干柴。
下午三点,最后一盒茶售出。沈知意合上登记簿,把零钱收进铁盒。裴砚熄了炉火,开始收拾茶具。阿斑跳上石桌,用脑袋蹭了蹭沈知意的手腕。
她回到祖屋,坐在书案前。砚台还是温的。她提起笔,在手稿末页写下一行字:
雾散有时,茶香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