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技术攻坚战(1 / 2)

江晚棠蹲在试验田边,手指插进泥土。土是湿的,昨夜的雨把沟渠冲开了一道口子,水顺着斜坡往下流,带走了表层浮土。她抬头看天,云还没散,风从山脊那边吹过来,带着凉意。

她站起身,走到遮阳棚下。文件夹里的纸被风吹得翻动,她压住一角,抽出昨日没来得及补录的数据表。ph值、湿度、光照时长——这些数字不能断。她翻开笔帽,开始写。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阿斑从石台上跳下来,蹭到她脚边。它仰头看了看她,又望向那片被冲坏的区域。

江晚棠放下笔,拎起工具包。她沿着沟渠走了一圈,在断裂处插上新标桩,重新布设采样点。每一步都踩得稳。她在三株茶苗根部取样,放进小玻璃瓶。回到棚子,打开记录本,把数据一一填进去。

她盯着表格看了一会儿。被冲刷过的茶苗,叶片颜色更深,根系周围的菌丝更密。这不是坏事。也许一点压力,反而让它们活得更好。

她合上本子,往村北的小路走去。裴砚的书坊还在半山腰,门开着。他坐在桌前,面前摊着几本书,手边堆着草稿纸。药包放在一旁,他已经换了新的。

“昨天晚上的雨影响了排水。”江晚棠站在门口说。

裴砚抬头,“我知道。我看了雨量记录,比预报多了两毫米。”

他指着桌上一张图,“我把《桃溪水土志》里的泉脉走向和地质手稿对了一遍。咱们之前只考虑了水流速度,没注意水质活性。山泉水含氧量高,又有微量矿物质,可能才是激发茶性关键。”

江晚棠走进来,拿起那张草图。线条很细,标注了不同区段的渗水速率和土壤透气性。

“你想到什么了?”她问。

“古籍里说‘气养于土,韵生于水’。”裴砚翻出一页残稿,“沈知意留下的手稿里有一句:‘活水非止流动,而在其能唤醒沉眠之息’。我在想,能不能用雾化方式,让山泉以极细水珠浸润茶叶发酵过程?”

江晚棠没说话。她在心里算时间、温度、湿度。如果配合分段控温,或许可以保留香气的同时,激活有效成分。

“今晚就能试。”她说。

裴砚点头,“我已经让工人准备雾化装置,引水管加了滤网。”

两人一起回试验田。路上谁也没说话。到了地头,江晚棠亲自检查每一根接头,确认没有堵塞。她看着水从喷嘴出来,变成薄雾落在茶苗上,像一层轻纱。

当天晚上,他们在桂语斋后院搭起临时炒茶灶。江晚棠把刚采的鲜叶摊开晾青。阿斑趴在案边,眼睛半闭。

她开始炒茶。第一轮按原方案,高温快炒。出锅后泡开,香气浓但涩味重,体感微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