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融合困境(2 / 2)

但议论没有停。

“沈娘子那块地,到现在还没展叶。”

“春茶季快到了,她要是采不出茶,今年收入怎么办?”

“裴先生天天往那儿跑,也是白搭功夫。”

沈知意听到了,没解释。

她每天上山,记录茶苗状态。第三天,终于有一株冒出了浅绿的芽尖,比普通茶芽小,颜色更深。

她盯着看了很久。

当晚,她翻开《桃源录》,对照手稿笔记,发现书中一句被忽略的话:“初芽如针,畏风喜雾,非不长,乃缓生也。”

她明白了。这不是不长,是长得慢。

她把这个发现写进手稿。

第二天,桂语斋的茶叶浮现一幅画面:一只手轻轻拂过幼芽,另一只手在本子上写字。

喝茶的村民说:“我爹当年教我认茶,也是这样。”

裴砚来看她时,带来一本手抄册子。

“我在书坊找到的,《农桑辑要》。”他说,“里面有些记载,或许有用。”

他把书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慢一步,未必落后。”

沈知意看着那句话,没说话,但手指轻轻抚过纸面。

几天后,陈婶又来了。

这次她没带吃的,也没劝。

她站在试验田边,看了看那些瘦弱却挺立的茶苗,又看了看沈知意手里的记录本。

“我有半亩地。”她说,“你也帮我种吧。”

沈知意抬头。

“我不指望今年赚钱。”陈婶说,“我就想看看,你说的那个‘好味道’,到底是什么样。”

她转身走了。

沈知意站在原地,风吹动她的衣袖。

裴砚轻声说:“有人开始信了。”

沈知意点点头。

当天傍晚,她在桂花树下继续写。写到“品质不在量多,而在心诚”时,笔尖突然顿住。

她抬头。

远处山坡上,几个村民正往自家茶园走去。其中一人停下,回头看了一眼试验田的方向。

她收回视线,继续写。

第二天,试验田边缘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地种茶,亦种心。”

字是新写的,墨迹未干。

沈知意蹲在田边,手里握着一株刚拔出来的茶苗样本。根系短,须少,但主根粗壮,颜色深褐。

她盯着看了很久。

裴砚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记录本。

“下一步呢?”他问。

“再等。”她说,“或者……换个土。”

她站起身,把茶苗放进小陶盆里。

阿斑从院门口跑过来,蹭了蹭她的脚踝。

沈知意低头看它。

远处传来锄头敲地的声音。有人在翻土。

她朝声音方向望去。

一个人影弯着腰,在自家茶园里挖坑。那是村西的老张,一向最反对新种法的人。

他挖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