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国际合作深化(2 / 2)

“你们想让人知道真东西?”她终于开口。

“是。”沈知意答。

陈婶点点头。“那行。但我有个条件——轮到我讲的时候,不准打断,也不准哭。”

“好。”沈知意说。

离开时,夕阳照在巷口。裴砚扶了下肩上的布包。“下一步,就是等回音了。”

几天后,京都茶研所的回信到了。

信纸很薄,字迹工整。对方表示愿意启动联合研究项目,主题定为“中国民间制茶技艺口传系统的保存与转化”。他们希望每年派出一名研究员驻地学习三个月,并提供基础研究经费。

“他们接受口述作为学术材料。”裴砚读完信,抬头看沈知意,“还说你的‘三蒸三晾’流程图很有价值。”

沈知意没说话。她把信放在桌上,倒了杯春露茶。茶汤清澈,浮着一点细芽。

又过了两天,苏黎世和伦敦的回复也陆续抵达。两家机构都对“桂语茶”背后的情感机制表现出兴趣,尤其关注“文字—茶纹—记忆唤醒”这一现象是否具有跨文化普适性。

“他们想来做观察实验。”裴砚说,“不干预过程,只记录反应。”

沈知意想了想。“可以。但茶必须由我亲手炒,亲手泡。他们只能看,不能碰。”

“我会写清楚规则。”裴砚说。

当晚,他们把三封回信并排摆在桌上。油灯照着纸面,字迹清晰可见。

沈知意打开《桃溪茶事考》,在最新一页写下:“首届桃溪国际茶文化节筹备完成,合作计划确立。”

她放下笔,听见阿斑在案侧轻轻哼了一声。

裴砚站在窗边,手指搭在窗框上。“这一步走出去,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沈知意望着外面的桂花树。月亮挂在树梢,枝条微微晃动。

“可若不走,有些东西,就会慢慢没了。”

裴砚没再说话。他吹熄油灯,房间陷入黑暗。

第二天一早,沈知意换了粗布衣裳,拎起竹篮。裴砚背上布包,里面装着刚印好的文化节手册初稿。

他们一起走出院门。

鸡鸣声从远处传来。

沈知意脚步没停。

裴砚跟在后面,右手插进衣袋,握住了那张还没寄出的备用方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