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文化传承新篇(2 / 2)

裴砚在书坊一侧展开《茶谱图说》,指着一幅拓片:“这个字,是三千年前刻在龟甲上的‘茶’,那时候它叫‘荼’。”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平稳,“后来人把它写成草字头下一个余,再后来,才成了今天的模样。”

孩子们围坐倾听,有的伸手想去碰那泛黄的纸页,又缩回手指。

课程过半,沈知意注意到角落里一个始终沉默的男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双手插在口袋里,目光低垂。

“你叫什么名字?”她走近问。

他抬头看了她一眼,又迅速移开视线,“林小禾。”

“你是桃溪村人吗?”

“不是。我住在镇上,爷爷以前在这儿采茶。”

沈知意心头一动。她记起手稿中浮现过一行小字:“南坡老茶农,清明前三芽为最。”那时她不解其意,如今却有了线索。

午后的阳光移到桂花树下,她带林小禾走到树荫深处,从木箱底层取出一份旧茶笺。纸上墨迹斑驳,但能看出是一幅手绘采茶图,右下角写着“桃溪山南坡,癸酉年清明”。

“这是你爷爷留下的记录。”她说。

男孩猛然抬头,盯着那张纸,指尖微微发抖。他慢慢伸手,抚过纸面,嘴唇动了动,没发出声音。

“他采的茶,后来被人做成‘桂语茶’。”她继续说,“现在喝的人,还能想起一些温暖的事。”

林小禾的眼眶忽然红了。他低下头,肩膀轻轻颤动。

沈知意没再说什么,只把茶笺轻轻放进他手里。

临走时,孩子们排队告别。轮到林小禾,他从书包里掏出一张折好的纸,递给沈知意。

她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三个工整的字:“我想学修古籍。”

裴砚站在她身旁,看见了纸条。他望向她,眼里有光。

她也看着他,点了点头。

夕阳西下,最后一拨孩子挥手离去。陈婶在巷口探头张望,见她俩还在院中,便喊了一声:“晚饭好了记得热!”

沈知意应了一声,攥着那张纸条,站在院门边没动。裴砚站她身侧,袖口沾了一点墨痕,是今早修书时留下的。

“明天,”他说,“我再多找些带插图的残本。”

她点头,目光落在百年桂花树上。树影婆娑,一片叶子缓缓飘落,正好盖住石桌上的手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