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漫过院墙,沈知意已坐在桂花树下的石桌前。砚台边缘残留着昨夜墨池浮字退去后的微温,她指尖轻触,确认那行“我们也在等”确已消散,如同雾气被风带走。
她取出三张窄笺,提笔写下三组数字:露土比例、静置时辰、揉捻力度。每写一行,便停顿片刻,仿佛在斟酌破绽是否足够真实。第一组看似精巧,却省去了夜间阴凉处的呼吸过程;第二组强调火候,却将关键的手工翻炒简化为机械滚筒;第三组最接近原法,唯独缺了书写手稿时心绪与茶坯的暗合——那是无法量化的部分,也是“桂语茶”真正的根。
阿斑蹲在案角,尾巴轻轻扫过纸边,像是在确认这些字迹不会成真。
裴砚进来时,手里捏着一封未封口的信。他没说话,只将信放在最靠近她的那张笺旁。信封上没有署名,地址是城郊一处废弃邮局的旧信箱,编号与林叙最后一次登记访客簿时留下的笔迹一致。
“船工会经过那里。”他说,“三天后返程。”
沈知意点头,将三张笺中的一张折起,塞进信封。这张是最“合理”的一版——有数据支撑,有流程图示,甚至附了一段伪造的试茶记录,写着“香气初显,情思微动”。它足以让急于求成的人相信,这就是升级版的核心。
信封封好,裴砚用蜡滴封口,压上一枚旧书坊印章。图案是一片茶叶托着半阙诗,早已不再使用。
灶房里陶瓮静静立着,瓮底还垫着昨夜写满决意的纸页。沈知意起身走进去,打开新采的嫩芽包,倒入其中。这一次,她没有写字,也没有盖布,只是让茶叶裸露在空气里,像一种无声的等待。
裴砚站在门外,目光落在那块靠墙的桐木匾上。“守心”二字已刻完,刀痕深而稳。他伸手抚过边缘,又收回来。
两天后,老船工在镇口停下板车,往裴砚手里塞了个油纸包。“桐油到了。”他说完就走,脚步没停。
沈知意当夜拆开油纸,里面是一份市集传单。某品牌推出“桃溪春韵尊享版”,广告词印得醒目:“汲取江南秘方,匠心再造,一泡千年往事”。
她冷笑一声,取来茶盏,称了五克仿制茶投入。水沸入盏,茶汤泛出浅黄,表面浮着一层薄油光。香气飘出,却是人工香精勾兑的甜腻,混着发酵不足的青涩味。
她抿了一口,舌尖先觉甜,继而发麻,喉底泛苦。胃里微微抽紧,像是吞下了一团湿柴。
“他们连原料都换了。”她放下杯,指着渣底几片碎叶,“这不是本地群体种,是快繁扦插的大宗茶青。揉捻也用了机器高压,细胞壁全破了,哪还有回甘?”
裴砚接过残茶看了看,倒进陶瓮。茶渣沉底,像一堆无生命的碎屑。
“他们会以为是我们变了。”她说。
“不。”裴砚摇头,“懂的人自会分辨。真正喝过‘桂语茶’的人,不会认错那种暖意。”
第三日清晨,县文化馆的简讯送到书坊。编辑按约定刊出了那段对比文字:“真茶养心,假茶伤胃;一心传艺,一利夺术。”没有点名,但市面反应迅速。几家曾代理“尊享版”的小店悄悄下架,有顾客退回茶叶,称“喝了头疼”。
消息传回桃溪村那天,沈知意正在灶前炒茶。火苗舔着锅底,茶叶在掌心翻转,清香随动作逸出。她动作平稳,左手控温,右手施力,每一个节点都精准如钟表。
裴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裁剪下来的报纸片段。上面是消费者投诉截图:“宣传能唤记忆,结果喝完只想吐。”
“他们急了。”他说。
沈知意没回头,只将最后一锅茶倒入陶瓮,盖上木盖。她从柜中取出那个空掉的“尊享版”包装袋,指尖摩挲过印刷精美的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