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熄了,茶叶在竹筛上摊开,青绿的叶脉泛着晨光。她揉捻的动作未停,指腹压过叶片边缘,渗出微涩的汁液。阿斑从筐里探头,看她将最后一捧鲜叶归入陶瓮,盖上湿布。
天亮后,她搬了小案到桂花树下。砚台添水,墨条轻磨,纸页铺展。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那件事从未写过——她与前夫最后相见的那天,民政局门前阳光刺目,她走出时脚步虚浮,像踩在别人的人生里。
她搁下笔,抬头看院中石桌。昨夜那些人坐过的地方还留着茶渍,一圈圈晕开,如同心事被慢慢说尽后的痕迹。李阿婆走时没说话,可她喝了“归心”后眼角发红;王伯放下腌菜,笑得像个刚卸下担子的人;还有孩子说起梦见奶奶炒米花,声音哽咽却明亮。这些人来喝茶,不是为了忘,而是为了记得。
她重新执笔。
“那年我走出民政局,阳光太亮,照得人睁不开眼。我以为再也走不进春天。可原来,春不在城里的高楼里,而在这一盏茶、一句话、一人愿意听你说完的时光里。”
字迹落下时,风穿过树冠,几片桂花瓣落在纸角。她没有拂去。
整夜她未合眼。手稿静静躺在案上,再未浮现一字。往日每当她写完一段,空白处总会悄然生出回应的句子,像是另一个她在低语。今夜却只有虫鸣断续,老猫翻身打呼噜的声音从藤筐传来。她坐在灯下,看着那本册子,忽然觉得安心又空落。陪伴结束了,这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清晨五更未到,她起身生火。灶膛燃起微光,映着她的侧脸。炒茶时她不再期待茶叶会生出纹路,可当鲜叶在锅中蜷缩,她瞥见其中一片叶脉清晰如画,像极了母亲年轻时绣在帕角的梅花。她没多想,只将它挑出,单独封存。
天光渐明,她取来手稿,轻轻翻开末页。纸面沉静,墨色均匀,再无以往那种隐隐浮动的光泽。她一页页翻回开头,看见自己初回桃溪时颤抖的笔迹:“我回来了,可谁在等我?”那时她还不敢面对,只能借文字探路。如今再读,竟觉陌生。
她合上书,抱在怀里,坐在门槛上等天完全亮。
裴砚是午后来的。他推门时带进一阵风,袖口沾着草屑,手里提着一小包新采的嫩芽。见她静坐不动,他也不问,只把茶叶放在桌上,转身去灶房烧水。
“要喝茶吗?”他在帘内问。
“好。”她说。
水沸后,他端出两杯,一杯递给她,一杯自取。茶汤清亮,香气淡而不散。他坐下,目光落在她怀中的手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