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儒学之争1(2 / 2)

“大嫂,没事了。” 岳承嗣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帕子,轻轻擦了擦孩子额角的血,声音放得极轻,“这粮你拿好,以后再有人来抢,就去节度使府找我,我在,就没人能欺负你们。”

妇人接过粮袋,对着岳承嗣 “咚咚” 磕了两个头,嘴里不停地说着 “谢谢”,抱着孩子一瘸一拐地往村里走。

这时候,温体仁才快步走过来,看着地上的管家和打手,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捡起地上的折扇,指着管家,气得声音都抖了:“周显就是这么教你的?借着朝廷的名头,在陕西强抢民粮?你可知这麦种是百姓的命根子!没了麦种,秋天便是颗粒无收,百姓就得饿死!”

管家还想辩解:“温大人,小的只是…… 只是奉命办事,周御史说……”

“闭嘴!” 温体仁一脚踹在他胸口,疼得他蜷缩在地上,“周显的事,老夫自会向陛下参奏!你这等为虎作伥之辈,也敢在此狡辩!”

他话刚说完,周围的农户们突然围了上来。张老伯拄着锄头,走到温体仁面前,颤巍巍地开口:“温大人,您是京里来的大官,俺们老百姓不懂啥‘孔孟之道’,可俺们知道,谁是真心为俺们好。”

“是啊温大人!” 王二也上前一步,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的旧伤疤,“去年闯军围城,是岳将军带着兵守着西安,没让俺们遭乱兵的罪;今年开春,是岳将军杀了那些抢粮的贪官,给俺们分了麦种,又带着兵帮俺们挖渠 —— 您看那渠,” 他指着不远处的渭水渠,“那是岳将军跟俺们一起一锹一锹挖的,渠水通了,苗才能长得这么壮!”

“温大人,俺们知道您是温夫人的父亲,” 一个抱着孩子的农妇也开口了,声音带着哭腔,“俺们不该说当官的不好,可那些来陕西补空缺的官,哪是为俺们着想啊!他们只想着把自己的人安插进来,占了田地,抢了粮,俺们上个月交的粮,有一半都被他们私吞了!”

说着,不知是谁先跪了下来,紧接着,田埂上的农户们 “哗啦啦” 跪了一片,都朝着温体仁磕头:“温大人,求您为俺们做主啊!岳将军抓了十几个这样的小吏,可京里还在派官来,俺们实在是怕啊!”

温体仁看着眼前跪了一地的百姓,又看了看他们身上打补丁的粗布衣裳、手里磨得发亮的锄头,再想想刚才那管家的嚣张、妇人的惨状,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他之前总说岳承嗣 “失了体统”“违背祖制”,可眼前这些百姓的眼泪和磕头,却让他突然意识到 —— 所谓 “祖制”,所谓 “孔孟之道”,不就是要让百姓安稳过日子吗?

岳承嗣走到他身边,声音里没了方才的怒气,只剩沉沉的恳切:“岳父,您看,这就是民之根本。不是您书里写的‘之乎者也’,是百姓碗里的粮,是田里的苗,是他们不被欺负的安稳日子。我杀那些贪官,不是莽撞,是他们断了百姓的活路;我穿粗布短打,不是失了体统,是这衣裳能跟百姓一起下地,能让他们敢跟我说心里话。”

温体仁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看着岳承嗣脸上的泥痕,看着他粗布短打后背的汗渍,突然觉得,自己之前那些 “体面”“规矩”,在这些百姓的眼泪面前,竟显得那么可笑。

就在这时,岳承嗣转身擒住地上的管家,像拎小鸡似的把人提起来,翻身上了乌骓马:“这等人,得送进宫里,让陛下看看,京里的官是怎么祸害陕西百姓的!”

马蹄扬起一阵尘土,岳承嗣朝着西安行宫的方向疾驰而去。

温体仁猛地回过神,眼神里没了先前的轻视,只剩急切。他转身朝着停在岸边的船快步走去,船上的随从刚牵过马,他就一把夺过缰绳,翻身上马:“快!去行宫!面见陛下!”

温玉薇站在田埂上,看着父亲策马追去的背影,又看了看岳承嗣远去的方向,心里咯噔一下 —— 她怕这两人到了行宫,再为刚才的事争执起来。她赶紧牵过那匹温顺的小白马,翻身上去,裙摆被风扬起,也朝着西安城的方向赶去,嘴里还念叨着:“父亲,承嗣,你们可千万别再吵了……”

田埂上的农户们慢慢站起身,望着三人远去的背影,张老伯叹了口气:“希望温大人能帮咱们说说情,让陛下别再派那些贪官来了。”

王二拍了拍他的肩膀:“会的,岳将军是好人,温大人也不是糊涂人,他们肯定会帮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