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开拔(1 / 2)

天还没亮透,西安城就醒了。

先是城根下的豆腐坊冒起第一缕炊烟,黄豆磨浆的 “吱呀” 声混着梆子声,在晨雾里飘出半条街。接着是挑着菜担的农户,踩着露水从城门洞进来,筐里的青菜还沾着湿泥,吆喝声脆生生的:“新摘的菠菜 —— 贱卖喽!” 早点铺的蒸笼掀开,白汽裹着肉包的香气涌出来,赶早的伙计、守城的兵卒围在摊子前,铜钱碰撞的叮当声和笑声搅在一起,透着一股子烟火气。

可今日的西安,又和往常不一样。

街面上的人比往常多了数倍,男女老少都往东门涌,手里攥着刚蒸好的馒头、烙饼,或是自家腌的咸菜。孩子们骑在父亲肩头,手里挥舞着用红布扎的小旗子,嘴里喊着 “陛下出征”“岳家军必胜”,声音奶声奶气,却格外响亮。街边的墙头上、屋顶上,都站满了人,连酒楼的二楼栏杆都扒着密密麻麻的脑袋,人人脸上都带着肃穆又激动的神色 —— 今日,陛下要亲征山西,平定晋王叛乱,岳家军也要带着新整的兵马,踏出新的征程。

东门瓮城里,早已是旌旗如林。

两万两千将士列成整齐的方阵,甲胄在晨光里泛着冷亮的光。新修复的铠甲上,甲片打磨得光滑照人,边缘还泛着淡淡的铁色;手中的长枪、大刀,枪尖、刀刃都磨得锋利无比,阳光一照,晃得人睁不开眼。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一件兵器上,都用錾子刻着鲜红的诗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正是那首《满江红》。风一吹,旌旗猎猎作响,“岳” 字大旗和 “明” 字龙旗在最前方飘扬,猎猎声里,仿佛能听见当年岳家军北望中原的呐喊。

岳承嗣一身戎装,站在阵前,目光扫过麾下将士。他看见八千降军站在破虏阵里,虽还有些拘谨,但腰杆挺得笔直;看见五千陕西旧部组成的背嵬军、踏白军、游弈军,背嵬军两千将士甲胄最是精良,手中长枪如林,踏白军五百骑兵坐在马背上,身姿矫健,游弈军新扩到两千人,刀盾在手,眼神锐利;还看见一万乡勇和收编的流民、残兵,虽穿着旧甲,却个个眼神坚定,握着兵器的手青筋凸起。

“将士们!” 岳承嗣的声音洪亮如钟,在瓮城里回荡,“今日陛下亲征,咱们岳家军再踏征程!还记得兵器上刻的诗吗?那是岳武穆的忠魂,是咱们大明的骨气!当年岳家军保家卫国,今日咱们也要守住这关中大地,守住大明的江山!”

“守住江山!岳家军必胜!”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瓮城的墙壁都嗡嗡作响,连空中的晨雾都被震散了几分。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从城内传来。

朱由检一身金色铠甲,骑在一匹雪白的战马上,身后跟着杨四和马万年。杨四左臂的绷带还没拆,却依旧腰杆挺直,手中握着一把长枪;马万年刚歇了一日,气色好了不少,腰间挎着弯刀,眼神锐利。三人骑马行到阵前,朱由检勒住马缰,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的将士,扫过瓮城墙上、屋顶上的百姓,声音虽不似岳承嗣那般洪亮,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父老乡亲们,将士们!”

瓮城里瞬间安静下来,连风都仿佛停了,只有旌旗还在轻轻飘动。

“晋王朱求桂,身为太祖后裔,却勾结晋商,私蓄兵力,妄图谋逆称帝,毁我大明江山!他忘了太祖打下江山的艰辛,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苦楚,忘了‘君臣’二字的分量!” 朱由检的声音渐渐提高,带着怒火,却又透着坚定,“朕今日亲征,不是为了一己之威,是为了问他一句:还认不认太祖留下的血脉?还认不认这大明的江山?还认不认天下的百姓?”

“认!陛下认!我们认!” 城墙上的百姓齐声喊起来,声音如潮,“杀了逆贼!保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