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导士兵,思想工作就做不好了。
思想教育不是给人家当教师爷,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救世。
思想教育是将心比心。
爱国谁不知道,是个中国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中国是一个已经传承了五千年文明,我们创造出了璀璨的精神文明。
一个中国人,他可能不会背四书五经,乡下的农民也许背不出什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诗句。
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知道爱国这个道理。
这些道理,伴随着数千年的口口相传,一点一滴地融进了中国人的思想中。
你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工作、娶妻、生子,你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自然而然就爱上了这个国家。
抗战初期,中国的政府力量还远远没有深入到基层,红色人员还没有开始深入基层。东北、华北,国军跑后,多少民间武装自发起来和鬼子战斗,死了多少人,现在已经没法统计清楚了。
这些民间抗日武装,不是出于党派,不是出于利益,甚至他们也没有什么理想。只是他们觉得国家不能就这么亡了,自己动员了自己,上了战场。
爱国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种情况下,叛国才是不正常的,才需要不断为自己找理由欺骗自己。
在中国人民麻木的表情下,实际上埋藏着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只要把这股子情感勾引起来,动员了全体人民,抗战就胜利可期了。
许粟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培养好的文化干部派到了各个连里去,和新兵们一个个谈话,解决他们的顾虑。
实际上,许粟在开始宣传新兵故乡的地有人帮助他们耕地后,就发现了问题。
他犯了一个错误,把人直接分类处理了。
实际上人都是有各自的苦衷的,不是可以直接划分成几个类型,然后拿出一个笼统的方案就可以处理了。
许粟把自己队伍里参军的知识青年都集中起来,让他们加强培训了一个月,把他们派到了基层担任文化干部去了。
许粟只是给他们确定了一个大的原则,尽全力动员新兵。至于怎么做,许粟还需要依靠这些干部下去后收集上来的问题进行单独处理。
家里父母没有人供养的,要派人去照顾。
家里儿女无人抚养的,要派人看着。
许粟在师管区下了功夫,从禅达邮了一大批家书过来,缓解新兵的思乡之情,也向他们展示他们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而且这些下到基层的文化干部,入伍前都是青年学生,爱国思想浓厚。又在许粟的部队里锻炼了这么久,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了。
他们在和新兵不断谈话的同时,还以身作则参加准时军事训练,给这些新兵好好做了一回榜样。
当然了,光是分散谈话只能解除新兵们的顾虑,抗战思想教育也要跟上。
思想教育的第二条,就是把士兵们地爱国激情具象化出来。
爱国不能光喊口号。因为口号太空虚了,根本没法调动人的感情。
国家是一个大家想象的产物,他是没有实体的,不能像一块美玉那样拿到手里。
当人们想起爱国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响起的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印象深刻的画面。
可能是自己遇到的一段生活场景,一个电影场景,一段戏曲,一篇文章,一首歌曲。
许粟想尽办法,给新兵们提供这种想象空间。
他先是下发了大批的抗战报纸。
在抗战中,不止是士兵们在前线奋战,抗战是全民族的事情,文艺左翼人士创造了大批的抗战诗歌。
当然了,这些出身农民的新兵是看不懂这些诗歌的,不要说他们了,老兵也看不懂这些东西。
但是不要紧,这不是有文化干部嘛。许粟派他们去,就是专门朗诵这些诗歌,解释诗歌的意思。
不要以为士兵出身农村,就不喜欢诗歌艺术这些高雅的东西了,只要是好东西,大家都是喜欢的。
而且,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创作权还是掌握在左翼的手里的,文艺作品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诗歌听多了,他们也能在脑子里构架一个中国的大致样子。
除了诗歌朗诵活动外,许粟还组织了抗战电影放映活动。
10月里,夜幕降临后,201师的营地里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每天晚上,一部部经典的抗战电影在大银幕上轮番放映。这些电影不仅有家喻户晓的《风云儿女》,还有充满激情与奋斗精神的《大路》等。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通过放映这些抗战电影,他希望能够唤起官兵们对国家的爱意,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前线英雄们的无畏精神。
许粟组织的抗战电影放映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丰富了官兵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官兵们的思想动员起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
许粟借鉴了后世的经验,将后世部队中常见的一种做法引入到自己的军队中。
他派遣了军乐队前往各个部队。这些军乐队成员们身背各种乐器,如鼓、号、锣等,他们的任务是在部队训练的时候,组织军歌竞赛。
当军乐队抵达各个部队时,士兵们都对这一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军乐队的成员们迅速展开工作,他们用激昂的旋律和嘹亮的歌声,点燃了士兵们的热情。
这些军歌不仅旋律动听,更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军队的精神和价值观。士兵们在反复吟唱中,逐渐将这些歌曲铭记在心,它们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一种力量和信念。
通过这种方式,许粟成功地让军歌在士兵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歌曲不仅在训练时给予士兵们鼓舞和激励,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种下了对军队的热爱和忠诚的种子。
许粟为了动员基层官兵,把自己手头所有资源都用上了。
至于有没有用,那只有看士兵自己的了,许粟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
毕竟他也不能代替士兵激发爱国热情。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套连招,在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十分有用的。
思想工作做了一个月,部队的面貌就有了很大的改观。
士兵们的训练热情大为增长,201师的战术水平已经恢复到了鄂西战役之前。
部队编制整齐,武器完善,士气高昂,又有众多老兵担任基层军官。
已经锻造成一支铁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