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9集团军的后方,许粟率领201师已经基本打垮了绕后偷袭的鬼子针谷支队。
此时,孙连仲察觉到了战机。
他立刻调动江防军的第86军和第18军东进,希望可以包抄进攻第29集团军的鬼子主力的后路。
如果动作迅速的话,国军应该可以包围歼灭鬼子主力一部。
然而,部队一动,光头就开始表达不满了。
第18军是中央军,为什么听到一个出身西北军的军人的命令呢?那他们以后还会听自己的命令吗?
而且,第18军是守卫重庆门户,石牌要塞的主力部队,他们要是走了,谁来守护重庆呢?
在抗战中,因为国军的进攻能力不足,只能通过坚守的方式消耗日军实力。
由此,国军发展出来了两种战法。
一种战术是由李宗仁所开创的,其核心思路为,先派遣那些装备相对较差、实力稍逊一筹的杂牌部队,去坚守前线那些地势险要、防御坚固的阵地。与此同时,再调遣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从敌人的侧翼或后方进行包抄。
通过前后夹击,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还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使其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标志性战役就是台儿庄战役,以孙连仲的部队守卫台儿庄消耗鬼子主力,再以汤恩伯的部队包抄敌后,歼灭鬼子主力。
另一种战术是由薛岳所开发的,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巧妙地运用杂牌部队。它们被部署在层层防线之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阻击战斗,不断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敌人的力量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时,主力部队便会依托坚固的城池,发动强力反击。再派出生力军,从敌人的后方进行包抄。这样一来,敌人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难以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标志性战役就是长沙会战。
这两种战术迅速被推广向全国各个战区,现在孙连仲使用的就是李宗仁所开创的战术。
但是,这两种战术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有生力军来救援被围困的坚守部队。
现在,许粟的201师被调到安乡去割稻子了。
第86军和第18军根本没有到达前线,直接就被光头调回石牌去了。
唯一一支按照事先部署发起反击的部队,是第29集团军自己的预备队第73军。
这也是许粟没有办法联系到第73军的原因。
他们一出击,就发现左右的友军都没有跟上来,直接陷入鬼子的三面包围之中。
全军死了四分之三才跑出来,现在建制已经完全乱了。
幸好,许粟没有完全执行光头的命令。他把补充团和师直属部队派到安乡去割稻子去了。
其实哪里有什么稻子可以割,这个命令其实是平毁田地的代名词。
补充团也没有什么办法在短期内毁了这么多田地,只能扔了几颗手榴弹草草了事,随后掩护着战区派来的运粮队退往津市了。
许粟把自己的三个作战团派往各个方向掩护友军撤退。
一直打到5月8日晚,第29集团军丢掉了全部江防阵地,还活着的人退到了津市一带。开始重新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