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横渠书院(1 / 2)

赵家众人在府城新赁的小院安顿了下来,初来乍到,家徒四壁,万事皆缺。

歇息了一晚,翌日清晨,赵母便唤赵惊弦去市集。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添置。

赵母负责挑选砍价给钱,赵惊弦则跟在她身后拎东西。

待他的双手被占满,臂弯也挂满了东西时,赵母终于满意地点头:“行了,今日就这些,回吧。”

见天色不早,回家生火做饭怕是来不及,母子二人便在路旁一个热气腾腾的馄饨摊坐下。两碗皮薄馅大的猪肉馄饨下肚,驱散了奔波半日的疲惫。

赵惊弦又额外打包了三份,让赵母拎着带回家去。

玉娘听见脚步声便知道是两人买东西回来了,她连忙出去,看到他们满载而归,想帮忙接过一些东西。

“别动,重。”赵惊弦避开她的手,将东西小心地堆放在廊檐下通风处,“路上看到有卖馄饨的摊子还开着,给你们打包了三碗,趁热吃。我和娘在外面吃过了。”

此时,赵母也已提着那几碗馄饨进了厨房,扬声招呼:“快,都来吃馄饨了,还热乎着呢!”

玉娘、赵攸和小鲤围坐桌旁,揭开碗盖,热气混着诱人的肉香扑面而来。

赵惊弦却顾不上歇息。他匆匆回屋,换了身干净的青衿长衫,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仪容,对赵母道:“娘,您先歇着整理东西。我得去书院了报到了。”

他下月初一便正式入学,今日需先去拜见书院山长。书院坐落在半山腰,路途不近,此刻出发,方能赶在申时抵达。

赵母揉着腰,闻言立刻点头:“快去快去,正事耽搁不得。家里有我,你只管放心。”

山路崎岖,赵惊弦雇了辆车,一路颠簸,终于望见了横渠书院那气势恢宏的门楼。

朱漆大门敞开,门楣之上,高悬一方乌木匾额,上书四个金漆点染、力透千钧的大字:“横渠书院”。那字迹雄浑古朴,沉甸甸的厚重感与令人屏息的威仪扑面而来。

门口并无衙役,唯有一位身着整洁灰布长衫的管事先生坐在门房内。

赵惊弦深吸一口气,平复了赶路的微喘,整肃衣冠,步履沉稳地走上前去。

他对着门房内管事躬身一礼,姿态恭敬而不失读书人的清正风骨:“学生赵惊弦,乃临丹县书院院长举荐,特来横渠书院报到求学。烦劳先生通传引见。”

管事抬眼,目光在赵惊弦身上略作停留。这名字他有印象,书院先生曾提过,是今年新晋的举子,下月入学。眼前这年轻人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凝着一股清朗之气,虽经山路颠簸,风尘难掩,但一身青衿整洁,举止从容有度,毫无浮躁之态。

“原来是赵举人,”管事神色和缓,起身道,“请随我来。”

赵惊弦道了声谢,便随管事步入书院大门。一步踏入,仿佛穿过了一道隔绝尘嚣的屏障。

肃穆与清雅之气瞬间笼罩下来。

脚下是打磨得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路,两侧松柏苍翠,修剪得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