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默契的回避(1 / 2)

寒暄过后,自然分作了两处。

赵惊弦和赵大伯、几位堂兄到堂屋说话,女眷则是和赵伯娘、堂嫂们到正屋聊天。

“大伯,此次前来叨扰了。侄儿下月便要启程前往府城求学,家中老小也一同前往。”赵惊弦和赵大伯说话时身体微微前倾,带着对长辈的敬重。

几位堂兄闻言,脸上都露出明显的诧异之色。赵大伯却神色如常,仿佛早已料到,他端起桌上的热茶呷了一口,笑着看向赵惊弦:“好,好。你是个有大造化的,家里人跟着你去府城也好,彼此有个照应,你娘也能安心。”

正屋内,女眷们的注意力很快被玉娘怀里的婴孩吸引。团团醒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面孔和屋子。

“弟妹,”赵伯娘看向赵母,好奇地问,“玉娘怀里抱着的这孩子,瞧着虎头虎脑的,真精神,是哪家的娃儿?”

赵母神色如常,脸上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怜悯,将对着折桂巷街坊们的那套说辞又拿出来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赵伯娘听罢,感慨地点点头,看向团团的目光多了几分慈爱,“这孩子碰上你们这样心善的好人家,也算是有福气了,往后定能平平安安长大。”几位堂嫂也跟着点头附和,纷纷夸赞孩子长得周正。

因着赵惊弦一家要在家里用饭,赵大伯一家立刻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堂哥们挽起袖子,烧水的烧水,磨刀的磨刀,准备宰杀带来的肥鸡,堂嫂们则利落地围在案板前切肉、摘菜,灶房里很快响起锅碗瓢盆的叮当声。

心细的二堂嫂还特意去灶膛边,用小锅煮了些温温热热的米糊糊,用小碗盛了端来给团团垫垫肚子。

玉娘感激地道了谢,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团团,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

怕耽误了赵惊弦一家回县里,这顿晚饭吃得格外早。

临走前,赵惊弦郑重托付赵大伯清明和重阳帮着祭拜赵父和赵霁川,还有那佃出去的几亩地,收的租子也给赵大伯一家。

赵大伯拍着他的肩膀,连声应承。

二月二十五,一辆宽敞结实的青帷马车停在赵家小院门口。

赵家的行李不多,只有细软、必要的衣物用品和一些锅碗瓢盆,被仔细捆扎好,塞满了车厢一角。

饶是如此,坐下赵惊弦、赵母、玉娘、赵攸和两个孩子也还不算太拥挤。赵惊弦抱着小鲤坐在靠门边,玉娘则小心翼翼地将团团护在膝上。

车轮碾过县城的青石板路,发出辚辚声响,渐渐驶离这生活了一年的地方。小鲤趴在车窗边,新奇地看着熟悉的街景飞速后退,渐渐被开阔的郊野取代。她指着不远处田埂上几朵在寒风中摇曳的不知名小野花,奶声奶气地喊:“花花!”

赵惊弦顺着她的目光看出去,脸上带着清润温和的笑意,轻轻“嗯”了一声:“是花花,好看的花花。”

马车行得很慢,为的是顾念车厢里才两个多月大的团团。

起初小家伙还在襁褓里睡得香甜,但随着时间流逝,车厢的颠簸和闷热让他开始不安地扭动,小嘴瘪了瘪,发出细弱的哼唧声。

玉娘连忙轻轻拍哄,调整姿势。然而哼唧声很快变成了委屈的哭声,小脸涨得通红,小拳头胡乱挥舞着,脑袋在玉娘怀里急切地拱来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