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着那老汉和牛远去的背影,在心中默默道:老丈,对不住。这些金银,够你买二十头健牛了。望你安度晚年。
直到那一人一牛走出近百步远,即将消失在长街尽头时,才隐隐传来老牛一声痛苦而又茫然的低沉悲鸣:哞!~~~
而那时,我已强忍着虚弱和内心的复杂情绪,翻身上了墨麒麟,身影彻底融入了宛南城的夜色之中,向着小院的方向,疾驰而去。
手中那枚牛黄,沉甸甸的,既是救命的希望,也沾染着一丝不得已而为之的愧疚。
小院的药香持续了数日。陈永年神医对我取回的那枚新鲜牛黄赞不绝口,称其品相上乘,药力充沛,是解毒化瘀的圣品。
他立刻开了方子,让我去城内最好的药铺配齐其他几味辅药,又从他那个从不离身的古朴药囊中取出几样珍稀药材,与牛黄一同投入药罐,文武火交替,精心熬制。
漆黑的药汁灌入如烟口中,她苍白的脸色似乎有了一丝微不可察的血色。,在她昏迷了数日之后,那长长的、如同蝶翼般的睫毛才微微颤动,艰难地睁开了一条缝隙。眼神涣散茫然,如同蒙着一层薄雾,许久才慢慢聚焦,看清了守在床边的我。
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只发出一点微弱的气音。
别动,先把药喝了。我扶起她,将温热的药碗递到她唇边。
她依言,小口小口地吞咽着,眉头因极致的苦涩而紧紧蹙起,却依旧努力喝着。那双清冷的眸子,在氤氲的药气中,一瞬不瞬地看着我,里面似乎多了些以往从未有过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陈神医再次为她诊脉,良久,才捋着胡须缓缓点头:命算是从鬼门关拉回来了。但脏腑经脉受损极重,元气大伤,虚弱得很。需得再用温补调理的方子,静养一段时日,方可无虞。
我长长松了口气,心中巨石终于落地。
接下来的日子,我便成了这小院里的专职药童。每日按照陈神医的新方子抓药、煎药,守着砂锅咕嘟咕嘟地响,将滤出的药汁仔细吹温,端到如烟床前。她起初还需我搀扶喂药,后来便能自己坐起,默默接过药碗,一声不响地喝完。
伤势渐愈,如烟却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了。
她的话依旧不多,但那份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融了许多。不再是那个蜷缩在角落、仿佛与世界隔绝的冷焰宗传人。
她会在我煎药时,默默拿起扫帚,将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尽管动作还有些虚浮无力。她会在我外出归来时,提前晾好一杯温水。吃饭时,她会等我一起动筷,甚至会将桌上唯一的肉菜,默默拨到我的碗里。刘婉晴来看她时带来的那些精巧西洋糕点,她总是只尝一小块,然后便仔细地用油纸包好,留给我。
有一次我晚上回来,竟看到我胡乱堆在床头的几件衣服被她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
这些细微的变化,起初我并未在意,只当她重伤初愈,心性变得柔和了些,或是感激我的救命之恩。
但次数多了,那目光中的意味便再也无法忽略。
我偶尔无意间抬头,总会撞上她正望着我的眼神。她就坐在廊下,或倚在门边,手里或许拿着一本书,但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痴痴地、专注地落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