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带着特效团队,用3d扫描仪把整个场景扫进电脑,和系统生成的汉代场景模型做对比,误差竟然不到1%。他忍不住对着镜头,给远在好莱坞的同事发了一段视频:“你们绝对不敢相信,我现在在一个蓝星的影视片场,他们用1:1的实物搭建汉代战场,连船锚的纹饰、船帆的材质都严格按历史记载来——这不是拍电视剧,这是在做‘活态历史复原’!能参与这个项目,是我职业生涯最幸运的事!”
当天晚上,苏澈站在楼船的甲板上,看着夕阳落在模拟河道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汉代战船的剪影,仿佛穿越回了两千多年前的赤壁。王教授走过来,递给她一本刚打印出来的《赤壁之战场景复原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个细节的文献依据、考古支撑、建模数据。
“以前总觉得,历史剧很难做到‘完全真实’,”王教授感慨道,“但你们用系统建模、实地考察、实物搭建、特效辅助,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以后再有人想了解汉代水战,看你们的剧就够了,比看历史书还直观。”
苏澈笑着点头,打开系统界面,看着“赤壁之战场景还原完成”的提示,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这种“较真”或许会花更多时间、更多钱,但当观众看到“火船顺着东南风冲向曹军战船”时,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当孩子们指着屏幕上的汉代战船,问“这是真的三国船吗”时,能给出“是的,这是按历史还原的”答案——这就是“细节控”的终极意义:用最笨的办法,做最真实的传承。
这时,淡蓝色的系统光膜悄然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历史复原”的厚重感:
【检测到宿主通过实地考察+系统3d建模+1:1实物搭建,完成赤壁之战场景高精度还原,获历史学界与特效界双重认可,触发“活态传承”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推进《三国》电视剧拍摄”任务进度更新:
1.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核心场景还原完成(含1:1战船12艘、汉代军营3座),特效团队完成场景扫描与数字建模,任务进度提升至75%;
2. 解锁“历史学界合作”权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动提出,将本次场景还原成果纳入“汉代军事文化研究”课题,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3. 文旅部决定,待电视剧拍摄完成后,将该场景保留为“汉代文化主题公园”,向公众开放,实现“影视Ip-历史传承-文旅发展”的良性循环。】
苏澈关掉光膜,看着远处道具组的师傅们还在给战船做最后的修饰,马克和王教授在营地里讨论“汉代军粮的摆放方式”(按《居延汉简》记载,军粮需“粟米入仓,麦饼置于竹笥”),瓷坊老师傅的徒弟在给营门的瓷饰做最后的上釉——这热闹而严谨的场景,比任何华丽的镜头都更动人。
他知道,《三国》电视剧的拍摄还没结束,后面还有“长坂坡之战”“夷陵之战”的场景还原,还有无数历史细节等着校准。但只要守住这份“较真”,守住对历史的敬畏,这部剧就一定能成为蓝星历史剧的“标杆”——不是因为它有顶级的特效、豪华的阵容,而是因为它用每一个细节,告诉观众: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是能被触摸、被看见、被传承的文明印记。
夜色渐深,模拟河道旁的灯光亮起,照亮了汉代战船的剪影。苏澈站在甲板上,轻轻抚摸着船舷上的饕餮纹瓷环,冰凉的瓷面带着历史的温度。他想起瓷坊老师傅说的话:“好的瓷器,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好的历史剧,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他们正在做的,就是用“较真”打磨一部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让汉代的文明之光,通过屏幕,照亮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