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35章 片场“细节控”再升级!还原古战场

第135章 片场“细节控”再升级!还原古战场(1 / 2)

江夏古战场遗址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去,就被一阵轻轻的脚步声惊醒。这片蓝星仅存的汉代战场遗址,地表还散落着带绳纹的汉代瓦片,河道遗迹里的淤泥中,偶尔能挖出锈蚀的青铜箭镞——苏澈带着一支“混搭”团队站在这里,身后跟着历史顾问团的王教授(手里捧着《水经注》复刻本)、道具组组长老郑(背着测量仪)、维塔数码的特效总监马克(扛着3d扫描仪),还有瓷坊老师傅的徒弟(拎着一篮汉代纹饰样本),他们要在这里完成《三国》电视剧“赤壁之战”场景还原的关键一步。

“根据《三国志·吴书》记载,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乌林、赤壁间’,也就是现在这片遗址的范围。”王教授蹲下身,指着地面的绳纹瓦片,“这些瓦片的形制是‘汉代筒瓦’,和文献里‘吴军大营用瓦’的记载吻合。但两千多年来,长江河道改道了三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河道,比汉代时窄了200米,水深也浅了3米——要是按现在的河道拍,就错了。”

苏澈点点头,打开系统界面,调出“3d建模”功能。之前兑换维塔数码时,系统同步解锁了“历史场景复原模块”,只要输入遗址的地质数据、文献记载、考古报告,就能生成1:1的古代场景模型。他将王教授提供的“汉代江夏河道数据”(宽度1200米,平均水深8米)、考古队测出的“河床坡度”(15度)输入系统,再叠加《水经注》里“江水东流,经赤壁北”的流向描述,淡蓝色的光膜瞬间在遗址上空展开,一个立体的汉代河道模型缓缓浮现——河道里的水流速度(每秒1.2米)、岸边的芦苇分布(按汉代“云梦泽植被”记载)、甚至水底的泥沙沉积层,都清晰可见。

“我的天!这比我们用卫星地图做的罗马战场模型还精准!”马克举着3d扫描仪,对着光膜里的模型惊叹,“你看这个水流的漩涡模拟,连‘弯道环流’的效应都考虑到了——汉代的战船在这样的河道里航行,船身会自然向内侧倾斜,我们做特效时就能精准还原这个细节,而不是让船直挺挺地走。”

王教授补充道:“还有风向!《三国志》里说赤壁之战时‘东南风急’,我们查了汉代的气候资料,当时江夏地区冬季的东南风平均风速每秒5米,阵风可达8米——这个数据要同步给特效团队,火攻时的火焰方向、烟雾扩散速度,都要符合这个风速,不能像有些剧那样,风往哪吹全看镜头需要。”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遗址旁的临时帐篷里。白天,他们用系统3d模型对比实地遗址,测量汉代河道与现代河道的差异,标记出“吴军水营”“曹军战船停泊区”的精确位置;晚上,历史顾问团和特效团队围在一起,对着模型讨论“火攻战术”的细节——比如黄盖的“火船”要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顺着东南风和水流,最快接近曹军战船;曹军的“连环船”用什么材质的铁链连接(根据考古发现,汉代军用铁链多为“铸铁链,环径五寸”),燃烧时铁链会多久熔断。

最耗心力的,是1:1汉代战船的搭建。道具组组长老郑带着团队,从南方深山里找来了直径1.5米的老桐木——汉代造船多用桐木,因为“桐木轻且耐腐”,和《释名·释船》里“船,循也,循水而行也,用桐木者,因桐木浮也”的记载完全吻合。搭建时,他们没有用一颗现代钉子,而是完全采用汉代的“榫卯结构”,连船板之间的缝隙,都用“麻丝+桐油+石灰”的混合物填充——这是从汉代船棺遗址里复原的“封缝工艺”,能确保战船在水里不漏水。

“你们连船锚都要还原汉代形制?”马克看着道具组打造的“四爪铁锚”,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锚爪上的纹饰——那是根据汉代“铜锚纹饰”复刻的云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汉代工匠认为云纹能‘镇水’,是军用船锚的标准纹饰”。老郑笑着递给他一把汉代船桨的复制品:“这桨长3.2米,桨叶宽0.4米,是按《汉书·食货志》里‘大桨长三丈,小桨长二丈’的比例缩小(汉代一丈约2.31米),演员划桨时的力度、频率,都要按这个尺寸来练,不然拍出来就假了。”

更让马克震惊的是,苏澈还用系统3d建模做了“战船航行模拟”——输入战船的重量(楼船约50吨)、吃水深度(1.8米)、水手人数(30人),模拟出不同水流、风速下战船的航行速度和转向角度。“比如黄盖的火船,满载桐油、麻布后,重量会增加10吨,吃水深度变成2.1米,航行速度会比空载时慢0.5节,”苏澈指着模型里的火船轨迹,“我们要让演员提前按这个速度练划船,特效团队再根据这个轨迹做火焰蔓延效果,这样火船撞向曹军战船的瞬间,才会有‘真实的冲击力’。”

搭建过程中,还出了个小插曲:道具组按现代船帆的样式,给楼船做了一面“长方形帆布帆”,王教授看到后立刻制止:“汉代的船帆是‘斜桁帆’,不是长方形的!你们看《武梁祠画像石》里的船帆,是上窄下宽的梯形,这样更适合利用东南风——而且帆的材质不是帆布,是‘蒲草织成的蒲帆’,透气性好,不会被强风掀翻。”

苏澈立刻让系统调出汉代船帆的3d模型,对比画像石的记载,重新调整帆的形状和材质。老郑带着团队,用蒲草手工编织了一面20平方米的船帆,挂在楼船的桅杆上时,正好赶上一阵东南风,帆面自然倾斜,带动战船在模拟河道里缓缓移动——王教授拍着手说:“就是这个感觉!《淮南子》里说‘蒲帆挂风,一日千里’,讲的就是汉代蒲帆的优势。”

瓷坊老师傅也没闲着,他听说战船需要汉代纹饰装饰,特意烧了一批“船用瓷饰”——船舷两侧的“饕餮纹瓷环”(汉代军用船的标准装饰,象征“威慑敌军”)、船舱门口的“云气纹瓷牌”,甚至连船桨的手柄上,都套了一个小小的“蟠螭纹瓷套”。徒弟把这些瓷饰送到片场时,马克拿着一个饕餮纹瓷环,翻来覆去地看:“你们连这么小的装饰都要还原汉代工艺?好莱坞拍古装片,顶多在船身上贴层印花贴纸,你们却用手工烧制的瓷器——这较真程度,比我们拍《指环王》时还原中土世界还夸张!”

老周的孙子也发来“远程支援”——孩子画了一幅《赤壁火攻图》,上面的战船是梯形帆、四爪锚,还在船舷旁画了几个小人,举着“汉代铜剑”(之前看《三国》实体书里的插图学的)。苏澈把画贴在临时帐篷的墙上,笑着对团队说:“咱们要是还原得不好,连小朋友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我们较真的意义,不仅是拍一部剧,更是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历史印象。”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赤壁之战”的核心场景终于初见雏形:1:1的汉代楼船、斗舰整齐地停在模拟河道里,船帆上的蒲草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岸边的“曹军大营”用汉代“夯土筑墙”的工艺搭建,营门两侧插着“曹”字大旗,旗杆是用南方的楠木做的(汉代军用旗杆多为楠木,耐腐且不易折断);甚至连营地里的“军灶”,都按汉代“三眼灶”的形制搭建,灶口朝向东南方(符合“避西北风”的军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