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秋日总把澈心工作室的露台染得格外温柔,青藤爬满栏杆,桂花的香气混着瓷坊飘来的淡窑烟,落在苏澈摊开的《三国》分镜脚本上。他指尖划过“赤壁之战”的画面——陈舟导演刚送来的修改版里,特意加了一段“战船列阵”的长镜头,需要配合编钟与大鼓的oSt旋律,此刻他正琢磨着如何让音乐既显壮阔,又不抢戏。
“苏老师,楼下有位张会长找您,说是蓝星华国影视协会的。”李薇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手里拿着一张烫金名片,“他说和陈舟导演是老相识,特意从北京过来的。”
苏澈愣了一下,影视协会的张诚会长他早有耳闻——这位行业大佬深耕影视圈三十年,捧出过多部现象级历史剧,最看重“文化质感”与“新人扶持”,之前在《长安十二时辰》的研讨会上,还公开称赞过“拒绝流量、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他赶紧收起脚本,快步下楼,刚到大厅,就看见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人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一杯热茶,目光正落在展示架上的《澈·时光》专辑上。
“张会长,久仰大名。”苏澈快步上前握手,对方的手掌宽厚温暖,带着老一辈文人的谦和。
张诚笑着起身,目光扫过工作室的陈列——从原创数据库的荣誉证书,到《三国》的服化道样品,再到墙上挂着的“原创守护者”锦旗,眼里满是赞许:“早就想过来拜访,之前在东京亚洲音乐大奖上,看你用中文讲‘文化真诚’,就知道你不是只懂音乐的年轻人。后来又听说你拒绝流量演员,力挺顾琛这样的实力派,还有推动原创音乐数据库的事,更是觉得——咱们这些搞文化的,终于有个能扛事的后辈了。”
两人在露台坐下,李薇端来新泡的桂花茶,瓷杯是老师傅特意烧制的,杯身上刻着“知音”二字。张诚抿了口茶,开门见山:“这次来,是想请你帮个忙——协会要启动‘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想请你担任导师。”
“导师?”苏澈有些意外,他虽涉足影视,但主要精力还在音乐与Ip开发上。
张诚点点头,从公文包拿出一叠厚厚的资料,里面是十几位青年导演的简历与剧本大纲:“你看看这些孩子,有想拍非遗传承的,有想拍乡村故事的,剧本都很扎实,可就是没资源——找投资,人家要流量演员;找平台,人家要甜宠爽剧。去年有个叫林默的导演,拍了部关于皮影戏的短片,拿了国际小奖,可回来后连个长片投资都找不到,最后只能去广告公司打杂。”
苏澈翻看着资料,手指停在林默的剧本上——《皮影里的故乡》讲的是一位老艺人与孙子的故事,里面提到要还原“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还特意标注了“希望用传统乐器做配乐”。这让他想起自己刚穿越时,在livehoe唱《青花瓷》无人问津的日子,想起顾琛被雪藏时的局促,心里突然涌上一股共鸣:“这些导演,缺的不是才华,是机会。”
“所以我才找你。”张诚的语气里带着期待,“现在影视圈太浮躁,很多‘导师’要么只挂名,要么只讲理论。可你不一样——你有资源,能对接原创故事库、非遗大师;你有话语权,能说服投资方看重质量而非流量;更重要的是,你懂‘坚持’,知道有梦想的人有多需要被看见。”他顿了顿,补充道,“协会已经和几家主流平台沟通过,只要你愿意当导师,他们承诺会为扶持计划开辟专属播出通道,投资方面,星瀚影视也愿意跟进。”
苏澈看着资料里林默写的创作手记——“想让更多人知道,皮影不是老古董,是能讲故事的活文化”,突然想起李然刚进工作室时,说“想让琵琶走进流行乐坛”的模样。他抬头看向张诚,眼神坚定:“我同意。但我有个条件——扶持计划不搞‘流量选拔’,不看粉丝数,只看剧本质量和导演的创作态度。我会用澈心工作室的所有资源,帮他们对接服化道、配乐、发行,甚至可以让他们参与《三国》的后期制作,学习成熟项目的经验。”
张诚眼睛一亮,猛地拍了下桌子:“这正是我想的!你知道吗,之前有青年导演跟我抱怨,说‘学不到真东西’,现在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他翻到另一份剧本,是个叫赵宇的导演写的《窑火千年》,讲的是瓷坊传承的故事,“这个孩子想拍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正好你和瓷坊老师傅熟,能帮他对接实地拍摄吧?”
“不仅能对接拍摄,还能让老师傅当技术顾问,确保制瓷流程的真实性。”苏澈笑着说,“我们工作室的文学部还能帮他打磨剧本,把‘制瓷七十二道工序’融入剧情,让故事既有文化味,又不枯燥。配乐方面,李然的琵琶、阿哲的R&b都能用上,甚至可以让原创基金资助的音乐人,为剧写插曲——让青年导演和新人音乐人互相成就。”
正说着,夏沫抱着一摞《红楼梦》剧本草稿路过露台,听到他们的对话,忍不住停下脚步:“苏老师,要是青年导演需要原创歌曲,我和林晓都能帮忙!之前帮《三国》写插曲积累的经验,正好能教给他们怎么让音乐贴合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