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主线任务:“跨界影视,打造现象级Ip”
任务周期:18个月
核心目标:
1. 影视项目落地:推进《三国》电视剧拍摄(确保2026年q1播出),启动《红楼梦》影视化筹备(完成剧本改编+制作团队组建),两部作品需达成“文化传播度A级”(海外播放量破亿+非遗元素植入≥3种);
2. 资源整合:利用“影视投资决策权”,整合3家以上顶级影视公司资源(含服化道、特效团队),建立“文化Ip开发标准”(避免改编乱象);
3. 音乐影视联动:为《三国》《红楼梦》创作专属oSt,其中《三国》oSt需实现“亚洲同步发行”,《红楼梦》oSt需融入昆曲、苏绣等非遗元素,推动“音乐+影视+非遗”跨界传播;
任务奖励:声望值点,“蓝星古典文化传播先锋”称号,解锁“非遗资源库”(可调用全国非遗大师资源参与项目),《红楼梦》完整版原着(系统独家修复版);】
苏澈看着任务要求,心里的蓝图逐渐清晰——第一阶段是用音乐“声震乐坛”,第二阶段就是用影视“扎根文化”,把《三国》的英雄气、《红楼梦》的雅致韵,通过更具象的影像传递出去,再结合音乐和非遗,形成“文化Ip矩阵”。他抬头看向团队,发现每个人都眼神发亮:李然已经在笔记本上写“《红楼梦》琵琶曲创作思路”,夏沫在琢磨“红楼人物主题曲歌词方向”,陈阳甚至开始查“唐代乐舞在影视中的呈现方式”。
“看来大家都有方向了。”苏澈合上《三国》剧本,语气里满是坚定,“《三国》是我们跨界影视的第一步,必须把历史细节做扎实,从盔甲的纹样到乐器的音色,一点都不能错;《红楼梦》是更大的挑战,不仅要还原原着的美,还要让现代观众看懂、喜欢,比如用oSt把‘葬花吟’的意境唱出来,用服化道把苏绣、缂丝的美展现出来——这才是‘文化复兴者’该做的事。”
周明远站起身,拍了拍苏澈的肩膀:“协会会全力支持你!你要是需要历史专家,我立刻联系故宫博物院的老朋友;要是需要非遗资源,文化部门那边我去沟通——咱们要让蓝星知道,好的文化Ip,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是靠用心打磨出来的!”
当天下午,苏澈就带着《红楼梦》大纲和《三国》剧本,去了西安文物局——之前演唱会合作时,局长曾说“愿意为文化项目提供文物参考”。看到大纲里“大观园建筑参考唐代格局”的建议,局长立刻找来《唐代园林志》,指着里面的图纸说:“你看这个‘曲水流觞’的设计,完全可以用在大观园的沁芳闸,再配上唐代的编钟,既能还原历史,又有艺术感!”他还承诺,会协调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汉代编钟复制品”用于《三国》oSt的录制,确保音色的真实性。
回到工作室时,天色已暗,瓷坊的灯还亮着——老师傅听说要拍《红楼梦》,特意烧制了一批“金陵十二钗”主题的迷你瓷偶,每个瓷偶的衣服纹样都参考了不同的非遗工艺:林黛玉的瓷偶穿苏绣,薛宝钗的穿缂丝,王熙凤的穿云锦。“这些瓷偶要是能放在影视里当道具,肯定好看!”老师傅举着瓷偶,眼里满是期待。
苏澈接过瓷偶,指尖触到细腻的瓷面,突然想起系统光膜最后闪过的一句话:“‘文化复兴’从不是一人之事,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坚守,共同织就的网。”他看着窗外——工作室的灯光与瓷坊的灯光交织,远处的老街上传来孩子们唱《青花瓷》的声音,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他眼前悄然闪过,“文化复兴者”的称号在光晕中静静闪烁,像一颗守护文化的星。
他知道,第二阶段的任务比第一阶段更艰巨,要面对影视行业的复杂规则,要平衡文化还原与商业价值,还要让海外观众接受东方古典Ip。但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看着老师傅烧制的瓷偶,看着历史专家送来的资料,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多难,都要把《三国》《红楼梦》做好,让蓝星的人知道,中华文化不仅有《青花瓷》的雅致、《将进酒》的豪情,还有《红楼梦》的细腻、《三国》的壮阔——而这些,都值得被全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