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初冬带着几分寒意,却没挡住蓝星华国音乐协会会长周明远的脚步。他握着一份烫金邀请函,站在澈心工作室门口时,眉头还拧着——手里那份《2024年华语音乐抄袭维权报告》上,“原创者维权成功率不足15%”“抄袭案件平均审理周期18个月”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眼。
“苏老师,这次来,是协会全体成员的意思。”周明远坐在苏澈对面,推过邀请函,语气沉重又带着期待,“这几年行业乱啊,抄旋律、扒编曲的事儿层出不穷,小音乐人原创被抄,维权要花的钱比赚的还多,慢慢都不敢写了。你不一样,从《青花瓷》到《将进酒》,每首都是原创,还带着文化魂,大家都盼着你能站出来,给行业指条明路。”
苏澈拿起邀请函,“副会长”三个字格外醒目,但他更在意的是周明远话里的“行业困境”。他想起上个月,一个独立音乐人朋友找他诉苦——自己花半年写的民谣,被某流量歌手改了两句歌词就当成原创发,维权时却因为“缺乏即时存证”,只能看着对方拿奖赚钱。那时他就想,光自己做好原创不够,得有个规矩,能护着那些真心做音乐的人。
“周会长,我接这个职位,但有个条件。”苏澈放下邀请函,眼神坚定,“我不当挂名副会长,要做,就先推‘原创保护条例’,核心是建一个‘蓝星华国原创音乐数据库’——让原创者有地方存证,让抄袭者无处遁形。”
周明远眼睛一亮,往前凑了凑:“你具体说说!”
“这个数据库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存证难、检测难、维权难。”苏澈拿出提前画好的框架图,指尖划过纸面,“第一,即时存证。原创者上传作品时,系统自动生成时间戳、音纹编码和区块链存证,就算后续被改,也能追溯到最初版本——就像给音乐盖个‘出生证明’,谁先谁后一目了然。第二,AI智能检测。对接所有音乐平台,新作品上线前先和数据库比对,旋律、和弦、歌词相似度超过70%就触发预警,平台暂停上线,让原创者有时间核查。第三,便捷维权。数据库直接对接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律援助中心,原创者发现被抄,点击‘维权申请’就能提交存证材料,法院优先立案,法律援助中心给低收入音乐人免费帮忙——把维权成本降下来,才能让大家敢维权。”
周明远边听边记,笔尖都快跟不上思路:“好!这个方案戳中了要害!但有个问题,技术开发要不少钱,还有后续维护,协会经费……”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苏澈打断他,“我可以联合几家科技公司,他们之前想做文化领域的AI项目,这个数据库正好契合;另外,我会申请政府的‘文化创新基金’,原创保护是文化传承的事,政府肯定支持。至于维护,后续可以向音乐平台收一点技术服务费,很低的比例,不会增加平台负担。”
一旁的李薇忍不住补充:“我们工作室之前做过小范围的音纹检测测试,准确率能到92%,再优化一下,完全能满足需求。而且很多独立音乐人听说要建数据库,都主动来问能不能提前参与,大家都盼着这个呢!”
一周后,蓝星华国音乐协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室里坐满了行业前辈、音乐人代表和平台负责人,气氛却有些微妙——有人期待变革,也有人顾虑“会不会影响现有利益”。
苏澈抱着数据库方案上台时,台下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的声音。他没绕圈子,直接放了一段对比音频:“左边是去年某热门歌曲,右边是三年前一位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大家听——副歌旋律、和弦走向几乎一模一样,但独立音乐人维权了一年,最后只拿到两万块赔偿。”
音频结束,台下一阵骚动。苏澈接着说:“这样的事不是个案。我做这个数据库,不是要针对谁,是想给原创者一个‘安全区’。比如,一个学生写了首好歌,上传数据库存证,就算以后被大牌歌手看上,也得先谈授权,而不是直接‘拿来主义’;平台也不用再因为‘疑似抄袭’被粉丝骂,提前检测就能规避风险。”
这时,一位资深制作人举手提问:“苏老师,数据库会不会误判?比如有些常见和弦走向,很多歌都用,会不会被当成抄袭?”
“这个问题我们早考虑到了。”苏澈调出AI检测的演示视频,“系统会区分‘公有素材’和‘原创部分’——比如c-G-A-F这种常见和弦,会自动排除在检测范围外,重点比对的是旋律线条、歌词意象和编曲细节。比如同样用c和弦,你加了一段古筝间奏,我加了电吉他solo,这就是原创差异,不会误判。”
另一位平台负责人问:“如果有人故意把原创作品拆成几段上传,规避检测怎么办?”
“系统有‘作品关联性分析’功能。”苏澈解释,“比如你今天传一段主歌,明天传一段副歌,系统会根据音纹相似度、创作时间和上传Ip,判断这是同一首歌的组成部分,自动合并成完整作品存证。而且上传时需要填写‘作品完整性声明’,故意拆分上传会被标记,影响后续信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