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赵宇的最后挣扎(1 / 2)

《音乐潮玩派》的录制现场,霓虹灯光晃得人眼晕。舞台中央,主持人正拿着卡片念流程,台下的观众席却有些躁动——特邀嘉宾赵宇的出场掌声,远不如三个月前他还是“顶流”时热烈。大屏幕上滚动的实时弹幕里,零星飘着“赵宇怎么还来综艺刷脸”“他上次那首《潮玩派对》难听死了”的评论,让坐在嘉宾席的赵宇脸色愈发难看。

这场综艺是华星为赵宇争取到的“翻红机会”——自从《澈·时光》屠榜后,赵宇的新歌连续三首扑街,商务代言掉了一半,连粉丝群的活跃度都降了80%。经纪团队给他的方案是“靠话题博热度”,而话题的靶心,就是如今风头正劲的苏澈。

轮到“嘉宾互动”环节时,赵宇终于找到了机会。主持人问他“对现在乐坛新人的看法”,他接过话筒,眼神意有所指地扫向坐在导师席的苏澈,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现在的新人啊,运气好的话,不用自己费劲儿写歌,自然有人捧着‘好作品’送上门,连改编都有人帮着抠细节。不像我们这些‘老选手’,每首歌都得自己熬几个通宵,从旋律到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磨,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

话里的“有人捧着好作品”“帮着抠细节”,明眼人都知道是暗指苏澈——之前网上就有华星水军散布“苏澈背后有资本推手”“作品是代写”的谣言,赵宇此刻不过是把谣言搬上了台面。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镜头齐刷刷地对准苏澈。台下的观众席里,有人小声议论:“赵宇这是急了吧?”“他是不是在说苏老师靠后台?”赵宇见状,更是得意地补充了一句:“不是我说,乐坛还是得靠真本事,光靠‘外力’撑场面,迟早会露馅的。”

就在这时,苏澈缓缓站起身,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牛皮纸文件夹,脸上没有丝毫怒气,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赵老师说的‘真本事’,我很认同。所以今天我带了点‘真本事’的证据,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打开文件夹,首先拿出的是一叠厚厚的手稿——最上面那张是《江城》(改编自《成都》)的创作笔记,纸面上沾着淡淡的咖啡渍,用蓝笔写的初稿里,“书院街”原本写的是“老街口”,被红笔圈掉,旁边批注着“书院街更具体,有江城地域特色”;,录窑火声、拉坯声”,甚至写着“采样时遇到下雨,补录了雨打槐树叶的声音”。

“这是我给林晚秋改编《江城》时的手稿,从歌词修改到采样记录,一共17页,每一笔都是我自己写的。”苏澈把手稿递给身边的主持人,让镜头能清晰拍到上面的笔迹,“赵老师说‘有人帮着抠细节’,我不知道您说的‘有人’是谁,但我的细节,是蹲在瓷坊门口等老师傅烧窑,是凌晨五点去书院街录雨声,是改了八版才定下来的歌词——这些,算不算‘真本事’?”

接着,他又拿出另一叠手稿——是《稻香》的编曲草稿,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音符,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乐器搭配:“竹笛走高音区,对应稻穗晃动;木吉他用指弹,模拟踩在田埂的脚步声;牛铃采样放在副歌开头,增强记忆点”,甚至还有老林的签名批注:“3月20日,试录竹笛,高音区需再柔一点”。

“这是《稻香》的编曲稿,改了12版,每一次修改都有老林、周延老师的反馈记录。”苏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赵老师说‘熬通宵磨作品’,我上个月为了《三国》长剧的主题曲,连续三天在录音棚待到凌晨四点,改了五版编曲,直到满意为止。这些录音棚的监控记录、团队的工作日志,我都可以随时拿出来——这些,算不算‘真本事’?”

最后,苏澈拿出的是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封面写着“地球经典改编思路”,里面是他对《将进酒》《夜曲》等歌曲的改编分析:“《将进酒》为什么用唢呐?因为唢呐的狂放符合李白的气质;《夜曲》为什么改二胡?因为二胡的悲怆比低音提琴更有东方韵味。这些改编思路,我从去年就开始记录,每一首都有文化适配的分析——这些,算不算‘真本事’?”

手稿被一一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一页的笔迹、每一处的修改、每一条的采样记录,都真实得无可辩驳。现场的掌声瞬间爆发,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热烈,弹幕里更是被“苏老师太刚了”“手稿打脸太爽了”“赵宇脸疼吗”的评论刷屏。

赵宇的脸从得意变成错愕,再到涨得通红,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根本拿不出这样的创作证据,之前的作品大多是团队找枪手代写,编曲也是流水线作业,哪里有什么“熬通宵磨细节”?

主持人见状,赶紧打圆场:“原来苏老师的作品背后,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付出……”

“其实我不想拿这些出来。”苏澈打断主持人,目光直视赵宇,语气里带着一丝严肃,“我一直觉得,乐坛应该比作品,比谁的歌更能打动人心,比谁的创作更有诚意,而不是比谁的嘴更碎,比谁会散布谣言。赵老师说‘靠外力撑场面会露馅’,我想说的是——靠造谣抹黑别人,才是最没本事的,也迟早会露馅。”

“原创靠的是脑子,不是嘴;靠的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手稿,不是背后嚼舌根的小动作。”苏澈说完,便坐回了导师席,留下赵宇一个人僵在原地,接受着镜头和观众的审视。

录制结束后,#苏澈手稿打脸赵宇# #赵宇 暗讽苏澈 翻车# 两个话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冲上抖乐热搜前两位,阅读量半小时内破6亿。有网友把苏澈展示的手稿做成了长图,配文“这才是原创该有的样子——不是靠嘴说,是靠手写,靠脚跑,靠心琢磨”;还有音乐博主对比了苏澈的手稿和赵宇的“创作记录”,发现赵宇所谓的“创作笔记”全是打印稿,连修改痕迹都没有,坐实了“代写”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