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系统的反击线索(2 / 2)

华星的匿名举报我已收到,其材料无任何实质证据,仅为臆测。明日上午10点,可来我办公室面谈,我需确认部分创作细节,后续将在评审团会议上公开为你佐证。

张启明”

看到“公开为你佐证”几个字,苏澈忍不住跳了起来,立刻给张教授回复邮件,确认明天准时面谈。老林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我就说嘛,真金不怕火炼,你这手稿一拿过去,华星的那些小伎俩,根本站不住脚!”

第二天上午,苏澈提前半小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张教授的办公室在教学楼顶层,推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满墙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古籍和音乐手稿,书桌上摊着一本翻开的《景德镇陶录》,旁边放着一支钢笔,显然是刚看到相关内容。

“苏澈是吧?坐。”张教授抬起头,头发花白,眼神却很锐利,指了指桌前的椅子,“不用紧张,就聊聊《青花瓷》的创作。”

苏澈坐下,把装订好的手稿递过去。张教授没有翻前面的修改稿,直接翻到“文化考据笔记”那一页,指着《陶录》摘抄的“青花料用苏泥勃青,发色浓艳”,问:“你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时,为什么选‘牡丹’?青花瓷常见的纹样还有莲、菊,牡丹在明代青花中其实不算主流。”

这个问题正好是手稿里有详细说明的。苏澈从容回答:“张教授,我查过《景德镇陶录》卷五,明代宣德年间有一批‘宫廷定制青花牡丹瓶’,用的就是苏泥勃青料,牡丹纹样饱满,象征‘初妆’的明艳。而且‘牡丹’和后面的‘檀香’‘宣纸’搭配,能形成‘器物-香气-笔墨’的意境链条,更有画面感。”

张教授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又翻到第七版修改稿,指着“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的“了然”二字:“这里你从‘知晓’改成‘了然’,为什么?”

“‘知晓’太直白,‘了然’带了‘了然于心却不说破’的含蓄。”苏澈解释,“《青花瓷》的意境核心是‘藏’——青花藏在釉下,心事藏在檀香后,用‘了然’更符合这种含蓄感,也和后面‘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的‘留白’呼应。”

张教授点点头,合上手稿,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华星说你‘非实际创作者’,简直是无稽之谈。这些细节里的思考,不是‘代笔’能编出来的——没有对文化的理解,没有反复打磨的耐心,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他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翻到扉页,签下名字递给苏澈:“这本书送你,希望你能坚持这种‘有根的创作’。下周评审团会议,我会把你的手稿公开展示,同时提交我的评审意见,彻底澄清这些谣言。”

“谢谢您,张教授!”苏澈接过书,心里满是感激。

“不用谢我。”张教授笑了笑,“我不是帮你,是帮真正的原创音乐。现在乐坛太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不追流量,不凑热度,踏踏实实把文化和情感放进歌里。”

离开中央音乐学院时,苏澈的手机收到了系统提示:

【检测到宿主成功对接张启明教授,提交《青花瓷》创作手稿并获得其认可,华星“虚假举报”被粉碎,触发声望值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解锁新效果:评审团支持率提升——张启明教授将带动3位评审支持你,最佳新人、最佳作词两项提名“稳选”概率提升至90%;】

【触发后续助力:张教授已联系盛典主办方,建议在“提名创作者分享会”上安排你讲解《青花瓷》创作过程,进一步扩大原创影响力。】

苏澈看着提示,抬头望向中央音乐学院的校门,阳光洒在教学楼的红墙上,温暖而坚定。他知道,华星的恶意竞争到此为止了——不是靠系统的“金手指”,而是靠对原创的坚持,靠对文化的敬畏,靠那些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回到录音棚,苏澈把张教授的支持告诉老林和张姐,办公室里再次响起欢呼声。老林已经把《青花瓷》live的古筝伴奏调整好,琵琶的点缀恰到好处,像是青花釉下的暗纹,细腻而惊艳。苏澈拿起吉他,轻轻弹起前奏,这一次,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不安,只有笃定和期待——他知道,蓝星音乐盛典的舞台上,他不仅要唱好《青花瓷》,还要让所有人看到,原创的力量,从来不怕恶意的诋毁。

而此刻的华星娱乐,李娜看着评审团发来的“驳回匿名举报,证据不足”的通知,手里的文件“啪”地掉在地上。助理小心翼翼地说:“姐,张启明教授刚才在音乐学术论坛上,公开提到《青花瓷》的创作细节,说‘这是近年最具文化内涵的原创歌词’,还晒了苏澈的手稿照片……我们的举报,彻底没用了。”

李娜没有说话,只是盯着窗外,脸色苍白。她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是靠钱和人脉买不来的——比如对原创的尊重,比如对文化的敬畏,比如听众心里那杆“公平”的秤。而苏澈,恰恰握着这些最珍贵的东西,一步步走到了她永远够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