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提名保住!舆论反转(1 / 2)

十二月的江城飘着细碎的冷雨,星火传媒办公室的玻璃窗上蒙着一层薄雾,却挡不住室内沸腾的热气。周建明把笔记本电脑搬到会议桌中央,屏幕上是蓝星音乐盛典官方账号的直播界面,右上角的“在线人数”已经突破200万,弹幕里一半是苏澈粉丝的“求官宣”,一半是路人好奇“华星会不会又搞事”。

“还有五分钟……”张姐攥着手机,指节泛白,屏幕上是她和盛典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对方只回了一句“再等等,快了”,没再多说。老林坐在角落,手里的烟点了又灭,眼神死死盯着屏幕——他比谁都清楚,这个提名不仅关乎苏澈,更关乎所有坚持原创的小音乐人,要是真被华星搅黄了,以后大家更难出头。

苏澈站在窗边,指尖划过玻璃上的雨痕,心里却比昨天平静。早上张教授发来消息,说“评审团已经统一意见,官方会彻底澄清”,加上系统提示“提名稳选概率95%”,他知道,这场关于原创的较量,他们已经赢了。

“开始了!”周建明突然喊了一声。

屏幕上,盛典官方主持人拿着一份声明,背景板上“公平·公正·致敬原创”的标语格外醒目。“针对近期关于苏澈先生提名资格的争议,经评审团核查,苏澈先生提交的《青花瓷》创作手稿(含12版修改稿、文化考据笔记)真实有效,原创性无任何争议,”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清晰而坚定,“现正式宣布:苏澈先生‘最佳新人’‘最佳作词(《青花瓷》)’两项提名均有效,任何质疑均无事实依据。”

“赢了!”

办公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张姐激动地抱住旁边的同事,眼泪都快掉下来;周建明用力拍了下桌子,差点把咖啡杯震倒;老林猛地站起来,把没抽完的烟扔到烟灰缸里,大声说:“我就知道!真金不怕火炼!”

苏澈拿出手机,看到林晓发来的粉丝群截图——几百条“提名保住了”的消息刷屏,有人已经开始设计盛典应援服,还有人晒出了之前准备的“尊重原创”灯牌,说“终于能堂堂正正带进去了”。瓷坊的老师傅也发来语音,声音里满是欣慰:“阿澈,好样的!《青花瓷》没白写,文化没白传!”

还没等大家平复激动,张教授的采访视频突然被音乐类大V“蓝星音乐评”转发,标题是“张启明教授谈苏澈:《青花瓷》的意境,是近年罕见的创作高度”。视频里,张教授坐在满是古籍的书架前,手里拿着苏澈的创作手稿,语气严肃却带着赞许:

“我研究歌词三十年,很少见到新人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结合得这么好。《青花瓷》里‘天青色等烟雨’的考据,不是简单堆砌辞藻,而是真正理解了青花瓷‘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烧制意境;‘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的留白,更是把东方美学的含蓄感唱透了。”

他顿了顿,特意举起手稿里的修改痕迹:“你们看,这12版修改稿,从‘天青色待烟雨’到‘天青色等烟雨’,从‘心事我知晓’到‘心事我了然’,每一处改动都有逻辑、有思考,这不是‘代笔’能编出来的。现在乐坛太缺这种‘沉下心打磨’的创作,华星所谓的‘质疑’,不过是怕这样的原创打破他们的流量垄断。”

这段采访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全网。#张启明力挺苏澈#的话题半小时内冲上抖乐热搜5位,播放量破800万。评论区里,不仅有苏澈的粉丝,还有大量路人、文化博主甚至高校教师留言:

“张教授是业内权威,他说原创就是原创!华星别再自欺欺人了!”

“原来‘天青色等烟雨’有这么深的讲究,苏澈是真的在做有文化的音乐!”

“对比一下赵宇的‘爱你爱到转圈圈’,差距一目了然……”

“支持苏澈!支持真正的原创!”

甚至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自发组织“《青花瓷》歌词解析会”,在校园里分享苏澈的创作考据,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又带动了一波“考古《青花瓷》”的热潮,乐云《青花瓷》的播放量当天再涨100万。

而另一边,华星娱乐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上午十点,他们的官方账号发了一条模糊的通稿:“尊重盛典决定,期待行业良性竞争,愿所有音乐人专注作品。”试图营造“大度”的形象,可评论区里根本没人买账。

网友们直接扒出华星之前的操作:“之前发通稿说苏澈靠运气,直播改歌嘲讽,现在又装大度?脸呢?”“良性竞争?你们匿名举报的时候怎么不说良性?”“建议华星先让赵宇把《青花瓷》歌词背下来,再谈专注作品”。更有细心的网友发现,通稿里没提“原创”两个字,评论区瞬间被“不敢提原创”的调侃刷屏。

不到一小时,华星的通稿就被骂到删除,可截图已经在网上传开,#华星通稿被群嘲#的话题冲上热搜18位。更糟的是,之前和华星谈合作的两个品牌方,当天下午就发声明“终止合作意向”,理由是“品牌注重原创精神,与华星近期行为不符”——华星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搞掉苏澈的提名,反而把自己的口碑彻底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