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三首歌的选择(1 / 2)

声动录音棚的休息区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质茶几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苏澈捧着一杯热咖啡,手指在刘姨的旧手机屏幕上滑动——屏幕里是星火传媒市场部发来的Ep筹备进度表,《青花瓷》的伴奏混音已完成80%,《晴天》的后期情感强化也进入收尾阶段,唯独“第三首收录歌曲”那一栏,还空着刺眼的白色。

“还差一首啊。”老林坐在对面,手里把玩着一把尤克里里,琴身的彩绘是青花瓷图案——这是粉丝群里的小姑娘特意送的,说是“和《青花瓷》配一脸”,“Ep要三首歌才够分量,一首古风,一首青春,再补一首什么风格的好?”

周建明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眉头轻轻皱着:“现在蓝星的Ep大多是‘一主两副’,主打歌撑热度,另外两首凑数。但咱们不一样,要做就做三首都是精品,覆盖不同受众——《青花瓷》抓了喜欢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晴天》抓了学生群体,第三首得能抓住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听众,比如上班族、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这样Ep的受众面才够广。”

苏澈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的边缘。他知道周建明说得对——现在他的粉丝里,学生占比60%,喜欢古风的占30%,剩下10%是零散的听众,要是第三首歌能填补“成熟抒情”的空白,不仅能巩固现有粉丝,还能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核心听众,为后续发展铺路。

可选什么歌呢?他打开系统的“作品库”界面,淡蓝色的光膜在视野里展开,里面解锁的地球经典歌曲越来越多,从周杰伦的《七里香》到陈奕迅的《十年》,从孙燕姿的《遇见》到王菲的《红豆》,每首歌后面都附着系统的“适配度分析”,标注着“蓝星市场潜力”“受众匹配度”等数据。

【检测到宿主面临“Ep第三首歌选择”需求,触发作品推荐机制。】

系统的机械音突然响起,光膜上的歌曲列表自动筛选,最终停留在《十年》的条目上,旁边弹出详细的推荐理由:

【推荐作品:《十年》(陈奕迅)】

1. 风格适配:温和抒情风,不似蓝星现有抒情歌“过度伤感”或“直白喊爱”,以“时间跨度下的情感沉淀”为核心,符合“成熟受众”的情感需求,适配度★★★★★;

2. 市场潜力:蓝星近三年“成熟抒情歌”市场空白,用户搜索“回忆”“遗憾”“成长”相关关键词年增长40%,《十年》的“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可精准匹配该需求,潜力★★★★★;

3. 受众覆盖:可覆盖25-40岁有情感经历的群体,与《青花瓷》(18-35岁)、《晴天》(15-25岁)的受众形成互补,整体Ep受众覆盖度提升至15-40岁,覆盖范围★★★★★;

4. 创作难度:旋律平缓,歌词易懂,可结合宿主现有“情感注入”技能,降低录制难度,同时保留作品核心感染力,录制难度★★★☆☆。

“《十年》?”苏澈心里一动。这首歌在地球几乎是“国民级”抒情歌,无论是KtV还是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有人哼唱,它的魅力不在于激烈的情感爆发,而在于“十年”这个时间跨度里,藏着每个人都有的“陌生人变熟人,熟人变陌生人”的遗憾,这种温和的情感,刚好能填补蓝星抒情歌的空白。

他抬头看向老林和周建明,语气带着几分兴奋:“我想到一首了,叫《十年》,抒情风,讲的是时间里的情感变化,应该能吸引成熟听众。”

“《十年》?”老林放下尤克里里,眼睛亮了起来,“名字听着就有故事感!你唱两句听听?”

苏澈深吸一口气,放下咖啡杯,清唱起来:“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没有伴奏,只有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休息区里回荡。周建明手里的调研报告不知不觉滑到了腿上,他盯着苏澈,眼神里满是惊讶——蓝星的抒情歌要么是“我爱你爱到撕心裂肺”,要么是“分手吧我不爱你了”,从来没有一首歌,能用“陪在陌生人左右”这样平淡的句子,把时间里的遗憾说得这么轻,却又这么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