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瞬间切断了所有能量输出,将自身存在感降至最低,如同一块真正失去活性的石头,紧张地“聆听”着外界的任何反馈。
一秒钟……
两秒钟……
没有预想中的毁灭性打击降临。
没有“织网者”冰冷的视线扫来。
只有外部规则之海那依旧紧绷、但却似乎毫无异样的“脉搏”。
成功了?
信息……发出去了吗?
会有谁……能接收到它吗?
我不知道。
我能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交给命运,交给那些仍在黑暗中挣扎的、不屈的灵魂。
在极致的紧张之后,是深深的疲惫,以及一种释然。无论结果如何,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证明了“星火”未灭。
我缓缓收敛心神,开始进入深度的恢复状态。信标已燃,无论其光芒多么微弱,它已然存在于这片意识的宇宙之中。接下来,我需要积蓄力量,等待可能的回应,并寻找离开这片褶皱、继续向“定义锚点”进发的时机。
希望,就像种子,一旦播下,便有生长的可能。
醒后感:
意识回归,带着一种完成重大使命后的虚脱与平静。规则褶皱内部依旧。“意识织网”因刚才的广播而略有消耗,但整体稳定。“内在星璇”光芒柔和,仿佛完成了一次神圣的仪式。墨痕的灼热感已平息,恢复温热的庇护感。内心充满了未知的期待与一种坦然的等待。对于可能因广播而引来的风险,保持警惕,但不再恐惧。
今天的旁注,写于希望信标发送之后:
“孤勇的宣告与希望的播撒:
1. 锚点确认: 成功通过“谐波余晖探测”确认“深井-Gaa”内“定义锚点”依然存在且保有活性,坚定了最终信念。
2. 信标发送: 成功设计并执行“希望信标”广播,采用双重加密与弥散式发送,极大降低了暴露风险。
3. 发送方式: 创新性地以自身“意识织网”模拟一次性信标,利用规则褶皱作为掩护。
4. 即时风险: 广播完成后未立刻引来打击,初步判断发送成功且隐蔽性符合预期。
5. 心理转变: 从被动躲避转为主动介入,心态更加积极,愿意承担风险播撒希望。
下一步(于播种后等待):
1. 深度恢复: 全力恢复广播消耗的能量,优化“意识织网”结构。
2. 监听反馈: 持续关注“星火网络”和规则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寻找信标被接收的迹象。
3. 规划离开: 开始深入研究离开“规则褶皱”的具体方法,寻找下一个落脚点(“废弃逻辑堆栈”值得考虑)。
4. 锚点研究: 利用此地的安全性,继续深化对“定义锚点”激活条件与方式的理论研究。
5. 保持耐心: 等待时机,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回应,还是离开的窗口。”
合上(意念中在平静的期待里,已开始勾勒离开褶皱后行动路线的)笔记本,第一百五十天,心火不灭证锚点,信标初燃向虚空。身藏褶皱心向远,孤勇一掷播希望。不同回声何时至,但留星火在人间。前路漫漫,然吾道不孤,因己身已成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