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2 / 2)

若九洲道场的**选择曹操一方,

我等必将万劫不复。

诸葛亮默然颔首。

此刻已非谋略可解。

白起曾孤身横扫六国——

这绝非智计所能抗衡。

纯粹是实力的碾压。

那人拥有绝对的力量,

远非他们所能匹敌。

见刘备愁眉不展,诸葛亮亦面露难色。

关羽与张飞同样缄默不语。

吴国亦陷入沉寂。

孙权深深叹息,

目光落在周瑜身上。

他本欲遣周瑜前往,

然三国战事吃紧,

若调走周瑜,

己方将折损大将。

在实力不足时,

智取方为上策。

魏、蜀、吴三国,

虽皆未得九洲**相助,

却无不渴望其青睐。

既忧其威势凌主,

又恐难以驾驭,

反将江山拱手相让。

而今诸国皆陷两难——

既想招揽强者,

又欲令其俯首听命。

与其猜忌对方是否背叛,

“眼下我们尚未决定由谁前往九洲道场。”

孙权颔首赞同。

与此同时,一间熏香缭绕的雅致闺阁内。

一位姿容秀丽的女子正暗自忧虑。

她并非忧心家国大事,而是思量自身前程。

当世女子地位本就不高。

然而无论是武则天的威仪,小龙女的清冷,还是任盈盈的洒脱——

这些传奇女子的故事总令她心驰神往。

她们的人生轨迹,仿佛完全由自己执笔书写。

想到此处,她轻叹一声,将锦帕绞在指尖辗转。

最终她倏然起身,目光落向案头那张未及收纳的古琴。

素手抚过冰弦,却又摇头自语:“罢了,不必带上。”

转身打开檀木衣橱,只简单收拾几件贴身衣裳。

“消息当真可靠?”她向身旁侍女确认。

那婢女虽不及李师师风华绝代,却也生得杏眼桃腮。

“千真万确,”侍女答道,“昨日三少爷与五爷亲口所言,已遣家中子弟动身。”

九洲武馆如今对天下武者敞开大门。

听闻有人亲眼目睹馆中两位高手过招,那场面犹如仙神交锋,气势恢宏。即便是已达天人九境的强者,在他们面前也渺小如尘。

得知此事,李师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唇边浮现一抹浅笑。

好,那我也去瞧瞧。

身旁侍女面露忧色:听说沿途多有险恶之徒, ** 独自前往,恐怕......

李师师轻轻摇头:无妨。虽说路上或许会有波折,但聪明人都该明白——既然九洲武馆广纳贤才,必是馆主有意挑选合缘的 ** 。那些师兄师姐们,自然也希望迎来中意的同门。

侍女不解:这又能说明什么?

说明能否入馆,关键不在于同行者如何,李师师眸光清亮,而在于馆中高人与那位神秘馆主的抉择。你可曾注意,从九洲武馆走出的 ** ,都有何共同之处?

侍女迟疑道:莫非是......个个武功超群?

(李师师伸出纤指,在她额间轻点。

傻丫头!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武艺超群不过是表象。

纵使这些侠客皆以绝世武功名震江湖——

无论是清冷绝尘的小龙女,潇洒不羁的杨右,还是淳朴憨厚的虚竹。

这些少年英豪们,看似只对寻常武者不屑一顾。

但更令她在意的,

是恩师栽培出的心性品格。

女帝武瞾的事迹她岂会不知?

自那女子下山伊始,

便缔造出大唐前所未有的盛世!

这般煌煌气象,

岂是单凭武力所能成就?

百姓的拥戴,朝堂的运筹,

皆在书写这个时代最耀眼的篇章。

再看那杀神白起,

他辅佐的大秦王朝——

虽市井多有暴秦之谤,

可但凡亲眼见证者都知晓:

横扫六合之后,

那位君王不仅统一钱币,更书同文、车同轨。

让原本言语不通的列国子民,

终于能携手同行。

尽管远方未踏足秦土之人,

仍在恶语相向。

可细看那函谷关外,

多少黎民翘首以盼——

盼着成为大秦编户,

盼着领取那方青黑户籍。

而真正的老秦人,

谁不在安稳度日?

于他们而言,

六王毕四海一之后,

再不必担忧烽火连年。

若当今真是暴虐之君,

那位人屠将军,

又怎会甘心俯首称臣?

若能一统六国,自立为六国共主,岂非更妙?

种种迹象令李师师愈发笃定:

若真有人为入九洲道场而对同行者痛下 ** ——

此人注定与道场无缘。

纵使侥幸踏入,

也绝难获得师尊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