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1 / 2)

27

他轻抿杯中残酒,那股醇厚的余韵再度在唇齿间流转,令人沉醉的美妙滋味又一次涌上心头。

目光转向身旁的李白,他忍不住问道:这酒是用何物酿制的?

李白朗声大笑,又给自己斟满一杯:说实话,我也不清楚。

他确实不知这酒的来历,只晓得是从九洲道场取来的,是林飞亲手所酿。无论是烹饪还是酿酒,他都兴致缺缺。在他看来,人生快事莫过于吃喝玩乐,此刻他正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

如何?李白挑眉望向张良,这滋味可还称心?说着便将手中那坛酒重重搁在张良与宋江面前的桌上,木桌被压得吱呀作响,险些散架。李白见状又是一阵畅笑。

张良眸光微动,心中已然明了。这九洲道场果然不同凡响,不仅体现在武学造诣上,更渗透在衣食住行各个细节。他特意坐到李白对面,正是为了印证这个猜想。

要在这样一个超凡脱俗之地获得道场主人的青睐。

或许并非难事。

特别是——

他望着川流不息前往九洲道场的人群。

这些人的数量,恐怕比整个秦朝的子民还要多。

但这也让张良心生另一个疑问。

这九洲道场,究竟是人间应有的存在?

还是说——

它真如世外桃源一般,存在于另一片天地?

张良轻抿杯中酒,转头看向宋江时,发现对方眼中同样带着困惑。

我在想,宋江开口道,面对如此多渴望进入九洲道场的人——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踏入其中?

李白闻言朗声大笑:何必担忧此事?

能进者自然能进。

这话在张良与宋江听来,简直如同戏言。

张良举杯相敬,笑道:此言甚妙。

确实,唯有能进者方可进入。

这其中暗含某种资格——

看似无解,却又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

缘分使然。

宋江的目光在李白与张良之间流转。

这位与他同行之人。

他对这位旅伴颇为欣赏。

无论是张良的谈吐风度,还是张良的才学见识。

都令他由衷钦佩。

这杯酒,他同时敬了两位知己。

李白也很喜欢这两人。

便与他们开怀畅饮起来。

酒至酣处。

他又一次轻拍张良的肩膀。

你觉得,我这诗该取什么题目好?

张良再次凝神细看李白的笔迹与诗句。

笔力雄健遒劲。

整首诗更是一气呵成。

中间不见半点滞涩。

无论是运笔,还是文思。

都如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江也转身逐字品读。

每句诗都直击心灵。

好一首豪放不羁的诗篇。

好一位洒脱不羁的诗人。

他低声吟诵数遍。

细细体味其中意境。

不如就叫惜罇空如何?

李白反复琢磨这个题目。

赞赏地看了宋江一眼。

暗自庆幸自己慧眼识人。

虽题目稍显直白,却道出了诗中真意。

果然,他看重的这两位。

都是既能痛饮,又懂赏诗的知音。

若是让林飞来取名,

或许会更胜一筹。

“这名字倒也妥帖!”

李白朗声大笑,

剑气一荡,

将斟满的酒盏推到宋江面前。

宋江举杯一笑,

仰头饮尽。

张良指尖摩挲着杯沿,

细细品咂这名字的意味。

在场皆是通透之人,

议论与争执,

泾渭分明。

他忽而抬眼:

“不如唤作《将进酒》如何?”

话音落下,

两道目光倏地聚在他身上。

李白击掌长笑:

“妙极!此名甚妙!”

宋江抚须颔首:

“比拙见更得诗中三昧,

子房兄高才,

宋江拜服。”

张良摆手浅笑:

“不过侥幸罢了。

平日蜗居藏书阁,

翻过几册闲书。

信口胡诌的名目,

能入二位法眼,

倒是意外之喜。”

李白兴致愈浓,

一掌拍在张良肩头:

“二位皆是人中龙凤,

来!满饮此杯!”

张良原要推辞——

他虽偶饮薄醴,

何曾这般豪饮?

本为探九洲道场玄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