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电影局开会(2 / 2)

他抛出一组数据:“去年魅影数字科技投了近百亿,建了国内最先进的特效基地,结果国内没几部片子用,反倒成了国外公司的‘御用基地’——魅影特效在全球都是独一档的存在,你们却不用。”

“再说说东方梦工厂,三部电影全球上映,总票房大概15亿美金;其中《急速追杀》是中影参投的,我清楚,全球票房6.8亿美金,按30%纯利算,就是2亿美金左右。”韩三平看着台下,“你们拍了这么多年电影,赚过这么多吗?总说商业片是‘爆米花电影’,可现在市场就需要这个,你们拍得出来吗?能达到这票房吗?”

“还有人说我引进国外片打压国内公司,”韩三平语气里带了点无奈,“你们忘了加入wto的硬性要求?影视领域每年必须引进30部外国片。我现在都没凑够数,还在压着。真要是30部全放进来,全是人家国内的头部片子,你们怎么扛?”

“我要是想中立赚钱,简单得很,把国外片一个月两部挨着上,你们还有活路吗?”

这话一出,台下更安静了,愧疚地低着头——总算明白韩三平是在“护着”他们。

这时,第四代导演带头人谢飞开口了,语气带着老派固执:“我们这帮老一辈,一辈子都这么拍艺术片过来了,改不了了。就想拍点能贡献精神文明的片子,商业片没接触过,年纪也大了,该让年轻人去拼了。”

其他第四代导演纷纷点头附和,字里行间还是透着对商业片的轻视。童刚、韩三平对视一眼,都有些无语。

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倒是有态度——俩人拼命想往商业片转,算是做了表率,可骨子里带的学院派烙印,总让他们忍不住往舒适圈靠。陈诚看着陈凯歌,心里嘀咕:他的《无极》应该快拍完要上了,居然还有空来开会。

至于第六代导演,除了后来管虎拍过几部卖座片,其他人全扎在艺术片里——都是第四代、第五代教出来的,愣是把国内商业片市场让得差不多,拍出来的片子没人看。

陈诚看着眼前这一幕,想起前世的光景,忍不住叹气:后来疫情结束,娱乐圈更是一落千丈,电影院空空如也。一方面是手机娱乐太多,没人盯着电影看;另一方面,艺人人设接连崩塌,吸毒、出轨、偷税,负面新闻不断,把观众的好感败光,全社会都觉得这帮人“不靠谱”。

可他们还傻乎乎觉得“有热度就好”,不知道这种过度曝光正在毁掉自己——没了神秘感,就没了吸引力,跟感情里“得到就腻”一个道理,观众迟早会厌。

他年纪轻,懒得掺和这些,坐在后排静静听着。

童刚没再纠结老一辈,直接点名:“张艺谋,你说说想法。”

张艺谋起身,态度诚恳:“会尽量往商业片转,尽力帮着抵御外来片打压。”

问到陈凯歌,他也答:“正在拍一部商业大片。”

虽没说太多,好歹有个积极态度,电影局领导脸上才稍显缓和。

童刚又看向角落的冯小刚:“冯小刚,你今年有什么片子?”

冯小刚连忙起身:“正在拍的片子刚杀青,是商业片,找了刘德华主演,大概12月份上映。”

“做得对。”童刚点头,看向一旁的王中军、王中磊,“华谊这一点值得肯定,一直往商业片体系上靠。”

王氏兄弟连忙笑着点头:“谢谢领导,我们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的商业片帝国。”

陈诚在心里叹了口气——华谊这时候确实没错,上市前一门心思做商业片,可惜后来上市了,对盈利要求越来越高,反倒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说白了,上市公司本质就是为了套现——想套现就得推高股价,靠电影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够,只能跨界投资。那年代房产最容易冲业绩,他们就扎进去,还碰了信息行业,结果全赔了——外行跨界,不亏才怪。

到最后,连那些专门做房地产的公司,能活下来的又有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