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61章 大年三十的团员饭

第61章 大年三十的团员饭(2 / 2)

几个小的顿时炸开了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千元的年代,五万块绝对是一笔巨款。

“我靠!老大!你也太牛逼了吧!五万块‘而已’?”陈建激动地搂住陈诚的脖子,“那我是你亲细佬,能不能再多点?”

“去你的!”陈诚笑着推开他,“这里哪个不是我亲细佬、亲细妹?一视同仁!”

院子里顿时笑闹成一团,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热闹的烟花放完,大家陆续回到屋里。堂屋中央早已生好了一个大大的炭火盆,红彤彤的木炭散发着令人安心依赖的暖意。奶奶、母亲、二婶、三婶以及一群小辈们围坐在炭火边,磕着瓜子,吃着糖果,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聊着家常趣事。

而爷爷、父亲、二叔、三叔这几个男人,则移步到了旁边的偏厅。这里摆着一张厚重的老树根茶台,茶台坐,二叔熟练地烫杯、洗茶、冲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他们的话题没有这边轻松,偶尔能听到只言片语,关乎国家政策、经济形势、部队建设,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是男人们的世界,是阅历与思想的碰撞。后辈们都很懂事,不会轻易过去打扰。

围着炭火,陈诚忽然有些怀念地咂咂嘴,对奶奶说:“奶奶,我记得小时候回来,总能吃到在炭火里烤的红薯,又香又甜,现在还有吗?”

奶奶冯冬梅慈爱地看了他一眼:“你想吃烤红薯啊?咱家今年没种,你爷爷不太爱吃这个。不过你大爷爷(爷爷的大哥)家自己种了些,前阵子送了些过来,好像就放在后面库房里,你们去找找看。”

陈诚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招呼一声,陈赟、陈建、陈丹、陈勇这几个半大孩子都欢呼着跟在他屁股后面,冲向库房。不一会儿,就捧着几个沾着泥土的红薯跑了回来。

几个人小心翼翼地用火钳拨开炭火,将红薯埋进通红的炭灰里。不一会儿,一股诱人的、带着焦香的甜味就弥漫开来。大家围着火盆,眼巴巴地等着,时不时用火钳戳一下,判断熟了没有。烤红薯的香味,混合着炭火气、瓜子香,还有电视里传来的晚会歌声,交织成了除夕夜最温暖、最治愈的记忆。

陈诚看着这栋热闹非凡的老宅,心中感慨。这宅子确实很大,住下他们这十几口人还绰绰有余。听爷爷说,这是老太爷(爷爷的父亲)那辈分家时,分给他们这一支的。当时老太爷家底颇丰,几个儿子每人都得了一栋像样的宅院。他们这个村庄,据说最早只有“三户半”人家,是从更大的宗族那边抽签迁过来的。经过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光是他们陈姓这一支,就已经发展成四五十户的大家族了,整个村庄更是人口众多。

爷爷还曾说起过更早的往事,刚迁来时人单力薄,没少受周边大村庄的欺负。后来实在忍无可忍,只好回老宗族“搬救兵”。好家伙,一声招呼,老宗族那边能过来两千多号人,人人背着雨伞(或许是某种约定俗成的标志或武器),那阵势直接把对方吓破了胆,从此再不敢轻易招惹。而且他们这个村庄的人,似乎骨子里都有点尚武精神,据说最早迁来的祖上就有人习武,后来也一直有传下些“庄稼把式”,虽然未必是什么高深武功,但强身健体、守护家园是足够了。

听着炭火噼啪,吃着烫手却香甜的烤红薯,感受着这四世同堂(虽最高一辈仅爷爷奶奶)的温暖,陈诚深深地沉浸在这浓郁的年味和厚重的家族氛围之中。这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一场烟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根的维系。他知道,无论自己未来走多远,飞多高,这栋老宅,这些亲人,这片土地,永远是他精神的归处和力量的源泉。

守岁的烛光在堂屋静静燃烧,窗外的寒意被牢牢挡在屋外。在这个江西吉安的古朴村庄里,在这个充满故事的老宅中,陈氏家族迎来了又一个团圆、祥和、充满希望的农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