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老谋子的英雄(2 / 2)

“这画面,绝了!”

“这打斗,跟跳舞一样,太美了!”

“台词也很有味道啊,‘心中无剑,便是和平’……”

朱亚文、罗晋等人看得目不转睛,完全被带入那个充满侠义、爱情与牺牲的武侠世界。刘亦菲也看得极其专注,随着剧情进展,小手时而紧张地攥紧,时而又因唯美的画面而微微惊叹。

然而,作为拥有后世二十年观影记忆的“归来者”,陈诚的心境远比同学们复杂和冷静。

他必须承认,《英雄》在2002年的中国,其工业水准是划时代的,对电影视听语言的探索和商业类型的拓荒,意义非凡。张艺谋用诗人般的激情和画家般的笔触,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具东方韵味的武侠史诗形态。

但抛开时代滤镜,以他更“苛刻”的后世眼光审视,一些问题也无可回避。影片为了追求极致的形式感和宏大的主题表达,叙事被极大地弱化和符号化了。人物更像是为了诠释“剑”字三层境界和“天下”理念而存在的道具,缺乏更细腻动人的性格弧光和情感内核。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疏离感,让他始终无法像身边同学那样获得全然的情感共鸣。

“视觉的盛宴,叙事的矮子。”一个后世的经典评价在他脑中浮现。他欣赏其“美”,却难以投入其“情”;他理解其“道”,却觉得这“道”讲得有些高高在上,失了地气。

影片结束,灯光亮起,掌声雷动。大部分观众还沉浸在震撼与悲壮的情绪中。

走出影院,冷风一吹,讨论立刻热烈起来。

“太牛逼了!国产电影的希望!”朱亚文挥舞着手臂。

“画面绝对是世界级!国师就是国师!”罗晋附和。

“故事……也挺好的吧,为了天下嘛。”有同学说道。

刘亦菲凑到陈诚身边,仰头问:“哥,你觉得怎么样?”她敏锐地察觉到了陈诚的平静。

陈诚笑了笑,反问大家:“视觉、场面、色彩,这些没得说,顶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但是……你们有没有觉得,除了这些,好像少了点什么?就是那种……能真正戳到你心窝子里的东西?”

热闹的气氛微微一滞。朱亚文想了想:“是有点……人物都挺‘范儿’的,感觉距离有点远。”

罗晋也点头:“对,故事好像主要是为了讲道理服务的。”

陈诚总结道:“或许可以说,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它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艺术品,在美学和工业上立了极高的标杆;但作为一部讲给普通观众听的故事片,它在人物和情感的感染力上,或许可以做得更丰满、更接地气一些。”

他这番超越时代的见解,让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从纯粹的视觉震撼中回过神来,他们开始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

“老陈,你看得是真透!”芦芳生佩服地拍着他。

陈诚看着这些未来的同行,认真地说:“《英雄》的路子我们学不了,那是天时地利人和。但它提醒我们:第一,技术和美学要不断追求;第二,也是最根本的,讲一个好故事,塑造几个能让人记住、能打动人心的角色,永远是我们这行的根基。”

他望向远处,仿佛看到了南锣鼓巷那个正在修复中的院子,意味深长地说:“就像我们那个‘四合院’,没这么大场面,没这么华丽的色彩,就是一群小人物在时代里的酸甜苦辣。但只要我们把人物刻活了,把真情实感拍透了,一样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夜色深沉,一群年轻的电影学子,因为一部电影,进行了一场关于形式与内容、艺术与大众的思辨。对陈诚而言,观看《英雄》,更像是一次内心的确认,坚定了他未来既要拥抱前沿技术,更要扎根于“故事”与“人物”的创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