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北京的十二月裹挟着深冬的寒意正式降临。然而,在南锣鼓巷95号院那片即将“复活”的土地上,以及陈诚那间常常亮灯至深夜的宿舍里,却涌动着一股与寒冷截然相反的创作热忱。
购置院落、应对盘问,这些外在的纷扰告一段落后,陈诚深知,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开始——将脑海中那部名为《情满四合院》的故事,从缥缈的构想,凝结为白纸黑字的剧本。这是一剧之本,是所有梦想的起点,容不得半点取巧。
他为自己定下了严苛的日程表:白天,他依旧是那个勤奋的北电学生,不缺席任何一堂专业课,甚至更加投入地参与排练,因为他明白,表演实践对理解人物、构建戏剧冲突至关重要;夜晚,当宿舍渐趋安静,他便打开那台厚重的笔记本电脑,敲击键盘的声音如同更漏,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深夜。
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前世的记忆为他提供了清晰的故事脉络和鲜活的人物画像,但如何用符合这个时代审美、又兼具文学性与戏剧张力的台词和场景将其呈现出来,仍需呕心沥血。他反复斟酌“傻柱”何雨柱那混不吝外表下的善良与担当,揣摩“秦淮茹”在生活重压下的坚韧与无奈,勾勒“三位大爷”在小小院落里展现的人情冷暖与时代缩影。每一个情节的转折,每一句台词的打磨,都耗费着他巨大的心力。
在这段埋头苦写的日子里,刘亦菲的出现,成了他忙碌生活中一抹亮色柔和的调剂。她结束了前段的拍摄,确实如陈诚所知,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学校。许是年龄相仿,又或许是陈诚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在美国时展现的照顾让她产生了依赖,她确实越来越喜欢黏着这位“师兄”。
有时,陈诚在图书馆查资料,一抬头,就能看见刘亦菲坐在对面,安安静静地看着自己的书,偶尔抬眼,与他目光相遇,便露出一个浅浅的、带着点依赖的笑容。有时,在食堂碰上,她会很自然地端着餐盘坐到他旁边,听他和其他同学讨论表演,听到有趣处,眼睛会弯成月牙。周末,她甚至会拉着陈诚,让他陪着去逛书店,美其名曰“寻找角色灵感”,实则更多是享受这种有人陪伴、无需设防的轻松。
一次,陈诚写剧本卡壳,对着窗外发呆,刘亦菲悄悄递过来一杯热牛奶,轻声说:“哥,歇会儿吧,我看你眉头都皱了好久了。”那一声自然的“哥”,让陈诚微微一愣,随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接过牛奶,看着女孩清澈关切的眼神,那些盘踞在脑中的纷乱思绪,似乎也清明了不少。
刘晓丽偶尔来学校,看到女儿与陈诚相处融洽,陈诚又稳重上进,也是乐见其成,时常邀请陈诚去家里吃饭,餐桌上总是其乐融融。这种介于亲情与友情之间的温暖羁绊,成了陈诚高强度创作过程中最好的减压阀。
当然,宿舍里的“卧谈会”也少不了对剧本的讨论。朱亚文、罗晋、芦芳生这“竖式三人组”是陈诚剧本的第一批听众兼“毒舌”评委。
“老陈,这句‘您吃了吗’是不是太普通了?能不能加点京片子味儿?”朱亚文拿着打印出的部分片段,模仿着京腔。
“我觉得‘傻柱’偷带食堂菜回来这情节特好,但怎么让秦淮茹接受得自然点?不能显得咱柱哥太舔狗啊!”罗晋关注着人物关系的微妙处。
芦芳生则更关注整体:“诚儿,这整个院子的邻里关系,得有张有弛,不能老是鸡毛蒜皮,得来几个爆点,比如为房子、为孩子上学这种大事吵一架,才够劲!”
兄弟们毫无保留的、甚至有些粗糙的意见,常常能给陈诚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他会在讨论后,连夜修改,将那些灵光一闪的点子融入剧本。这种集体智慧的碰撞,让《情满四合院》的剧本,在保留核心灵魂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生动鲜活的细节。
历经近一个月的挑灯夜战,数易其稿,当新年元旦的钟声即将敲响时,一部厚厚哒、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情满四合院》完整剧本,终于摆在了陈诚的桌上。他看着这凝聚了自己和伙伴们心血的作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充盈心间。
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将剧本分别送到了班主任王劲松和导演系王红卫老师的办公室。
送剧本时,他的心情是忐忑的。毕竟,这出自一个大一学生之手的剧本,将要接受国内顶尖表演教师和知名剧作导师的检验。
两天后的下午,陈诚同时接到了王劲松和王红卫的电话,内容出奇地一致:“马上来我办公室一趟!”
怀着志忑与期待,陈诚先敲响了王劲松办公室的门。
走进去,只见王劲松老师正戴着眼镜,伏在案头,那本《情满四合院》的剧本就摊开在他面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听到动静,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灼灼,带着一种陈诚从未见过的激动与赞赏。
“来了?坐!”王劲松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他甚至起身给陈诚倒了杯水,这让陈诚受宠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