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购买四合院二(1 / 2)

十一月的北京,寒风已然凛冽,但阳光透过光秃的枝桠洒下,依旧带着几分暖意。陈诚购置南锣鼓巷95号院并欲将其改造为五六十年代风貌用以拍戏的消息,不知怎的,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偌大的北京电影学院里悄然传开了。这在一个尚未被资本大规模浸染、学生们主要精力还集中于课堂小品的年代,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听说了吗?表演系那个陈诚,就是唱英文歌火到美国那个,自己掏钱买了个四合院,要拍电视剧!”

“真的假的?他不是刚大一吗?这就要自己当制片人拍戏了?”

“啧啧,真是有钱任性啊!那院子听说花了两千多万!”

“拍什么题材啊?年代戏?他hold住吗?”

诸如此类的议论,在食堂、在排练厅、在宿舍走廊,若有若无地飘荡着。羡慕、好奇、质疑,种种目光交织在一起,投射在陈诚身上。他倒是泰然处之,依旧按时上课、练功,只是偶尔在与左晖通电话时,会避开人群,低声讨论着装修进度和材料选择。

该来的总会来。这天刚下表演课,陈诚就被班长告知:“陈诚,王老师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

陈诚心里明镜似的,应了一声,整理了一下衣服,便朝着王劲松老师的办公室走去。门虚掩着,他轻轻敲了敲。

“请进。”里面传来王劲松沉稳的声音。

推门进去,只见王劲松正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但目光却明显没有聚焦在文字上,似乎在沉思。看到陈诚,他放下文件,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脸上看不出喜怒。

“老师,您找我?”陈诚依言坐下,姿态恭敬。

王劲松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眼神锐利,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个已然名动天下的学生。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半晌,王劲松才缓缓开口,语调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陈诚,外面传得沸沸扬扬的,怎么回事?听说你买了个四合院,花了两千多万?还要改成老样子拍戏?”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你小子,这段时间,看来是真没少赚啊。”

陈诚心里早有准备,面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带着晚辈在师长面前的腼腆笑容,连忙从外套内兜里掏出一包未开封的“中华”香烟,动作自然而又带着敬意地放在王劲松老师的桌角。

“老师,您抽烟。”

王劲松瞥了一眼那包烟,没动,反而眉头微蹙:“你现在开始抽烟了?”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陈诚连连摆手,解释道,“老师,这是我特意备着的。有时候在外面,遇到一些场合,别人递烟,我们做学生的,总不能空着手,礼数上得周全。您看,这包装都还没拆呢。”他确实不抽烟,这只是他为人处世的一点准备,此刻正好用来表明态度。

王劲松神色稍缓,语气也缓和了些,带着长辈的叮嘱:“嗯,这还差不多。你们现在还是学生,以后就算成了明星,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抽烟,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影响很不好。这些细节,关乎你们的艺德和长远发展,马虎不得。”

“知道,知道,老师您放心,这一块我们心里有数,绝不会在外面瞎来,给您和学校丢脸。”陈诚态度诚恳地保证。

“那就好。”王劲松点了点头,话题重新回到原点,“那你说说吧,买四合院,还要搞成五六十年代的样子,这么大动静,到底是怎么个打算?”

陈诚知道关键来了,他坐直身体,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道:“老师,是这样的。我脑子里一直在构思一个故事,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变迁的电视剧。感觉来了,就特别想把它拍出来。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拍好了,应该会不错,很有烟火气,也很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精气神。”

他稍微停顿,观察了一下王劲松的反应,见老师听得专注,便继续往下说:“关于主要角色,我也初步有一些想法。男主角,我觉着何冰老师的气质特别契合,那种带着点轴劲儿、又心底善良的北京爷们儿形象,他肯定能演活。女主角嘛……”他略一沉吟,“我觉得郝蕾老师那种敢爱敢恨、坚韧又灵动的劲儿,非常合适。”

王劲松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点着,没有立刻表态。他身为老师,经验老道,在没看到具体剧本之前,绝不会轻易对演员选择下判断,哪怕他内心可能觉得陈诚眼光确实很“毒”。贸然评价同行,是行业大忌。

“嗯……”王劲松沉吟道,“何冰和郝蕾,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但是,陈诚啊,我现在没看到你的剧本,具体人物的性格底色、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在哪里,这些都还不清楚。所以,哪个演员一定行,哪个不行,我没法说。不过,按照你描述的这类厚重的年代生活剧,确实需要一帮子功底扎实、‘精气神’十足的演员来托着,才立得住,才有利于角色的深度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