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这事拖不得!(2 / 2)

什么?!

赵立春和钱丰齐刷刷抬头:

“你说多少?”

赵瑞龙重复:

“二三十万。

平时嘛,也有十万人左右的用工量。”

十万人还只是“左右”?!

两人面面相觑,倒吸一口凉气。

整整十万就业岗位!

简直不敢信!

可这话是祁同伟说的,那就错不了!

“吕州农民多,农闲时间长。

现在农业机械化了,空闲更多。”

“怎么让乡亲们多挣点钱,才是要紧的事。”

“把组装厂设在吕州,目标人群其实不是那些高学历人才,而是经过现代农业转型培训的普通农民。”

“毕竟人才外流太严重了。

高育良不希望吕州的年轻人全都往外跑打工,怎么留住农村青年,是个现实问题。”

“伟哥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下了这个决心。”

赵立春和钱丰同时点头,这种做事方式,太像祁同伟了。

汉东省这两位重量级人物之所以欣赏祁同伟,是因为他干事踏实、肯干实事。

而且干得还特别讲究分寸,从不越界。

祁同伟进村之后,不管是处理矛盾、调解纠纷,还是推动项目,一举一动都合乎体制内的规矩。

他敢于碰硬,也扳倒过不少人。

但从没人说他“爱惹事”,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守着那条线。

哪怕是以小搏大,他也做得滴水不漏。

其实祁同伟一直很沉得住气。

不张扬,只埋头做事,悄悄把事情做起来,从不在人前显摆。

低调到什么程度?

农机厂的产品已经卖到了邻省,二王村的新式农房也盖了一片,可媒体上几乎没怎么提过他的名字。

要不是吕州市为了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门给他做了系列宣传,很多本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年轻村干部干出了这么大动静。

更让两位领导看重的是,祁同伟严守纪律,从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外随意表态,哪怕他在某些领域确实有真本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条原则他执行得一丝不苟——唯一例外是华东论坛的发言稿,那是上级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

还有一点也让领导满意:只要交办的事情,他一定拼尽全力去落实。

吕州本就是农业为主,搞工业本就不占优势,这点高育良清楚,上面也明白。

可祁同伟还是想方设法找路子——高端农业装备搞不了,那就退一步,建个简单的组装厂行不行?

二十万人就业,牵涉十多万家庭,一下子解决了多少民生难题?

这是什么?

这是能干事、会来事的干部!

哪个领导不愿意重用?

钱丰对赵立春说道:

“大人,小祁和大龙牵头的项目本来就是在吕州起的头,要是最后连一个都没落下来,恐怕高育良心里会有些想法。”

“也容易让基层干部寒心。”

“不如就把这个手机组装厂给他们,我回头给高育良通个气,让他们尽快启动建设,您看怎么样?”

赵立春轻轻点头:

“可以。”

“说实话,吕州这次已经够顾全大局了。”

钱丰笑了笑:

“您说得没错。”

那么多项目从吕州发端,结果因为产业定位问题一个都没留下,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幸好高育良没有私心,否则真要强留一两个,省里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现在人家只是想建个组装厂,帮农民多挣点钱,这种合理诉求要是都不支持,以后

钱丰想了想,又说:

“明天一早我就跟高育良同志联系,把这事定下来。”

赵立春手指一抬,指向赵瑞龙:

“右布政使,我猜这小子今晚就得把消息透露给老高。”

钱丰笑出声来:

“大龙也不容易啊,毕竟示范区也在他地盘上。”

赵立春朗声大笑。

笑罢片刻,问道:

“还有别的事吗?”

赵瑞龙摊了摊手:

“还有就是戴勒姆的俾斯麦,想见伟哥一面。”

他笑着,满脸得意,

“俾斯麦本想谈合作,结果全程被伟哥牵着鼻子走,惨得很!”

两位领导相视一眼,异口同声:

“细说,越细越好!”

赵瑞龙一脸为难:

“两位老爷子,我刚进门,饭还没吃呢。”

赵立春瞪他一眼,转头对刘新建道:

“新建,通知食堂,准备晚饭,两个小时后送来。”

赵公子差点跳起来:

“两小时后?”

赵立春冷冷一笑:

“有意见?”

赵公子还想挣扎。

赵立春侧头看向钱丰:

“钱大人,您那位朋友的女儿,明天有空吗?”

赵瑞龙顿时慌了:

“我说,我说还不行吗?”

赵立春捏住了赵瑞龙的软肋,心里却没半分痛快。

这小子眼看奔三十的人了,怎么就一点成家的心思都没有?

老赵家难道要断了香火?

那可不成!

回头得让祁同伟好好劝劝他,这事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