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逆天改命祁同伟,无限进步! > 第145章 史实、史料和史观,是密不可分的

第145章 史实、史料和史观,是密不可分的(2 / 2)

“预制木结构更易施工。”

他打量着眼前整齐划一的小楼,忍不住问:“你们真的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

王忠恕插话道:“没错。”

“我上次来的时候,导游还很惊讶,说去年这个时候这里的房子还都是茅草顶,转眼就变成了两层楼房。”

“祁主任的建设速度令人惊叹。”

祁同伟笑了笑:“我没直接参与建设,动手的是我们镇和整个示范区的施工队。”

“东大人一旦动起来,效率很少有国家能比得上。”

俾斯麦苦笑:“我承认这一点。这种规模的村落,要是我们来建,至少也得花上十年时间。”

“你们居然用一年就完成了。”

“真是了不起啊!”

王忠恕有些吃惊:“十年?”

俾斯麦摊了摊手:“也许十年都不止。”

“如果用预制的木结构建造,时间会短一些,不过也不会节省太多。”

“打个折,至少还得五年。”

“毕竟,这里房子实在太多了。”

祁同伟却摇头道:“也不算多,八百来栋吧。”

俾斯麦沉默了一会儿,叹道:“东大的人口真是多啊。”

“八百栋……在我们那边,已经算是一个中等城市了。”

王忠恕听了这话,一时无言。

怎么汉斯的发展状况和他预想的不太一样呢?

俾斯麦一路走来,对这个村庄的各种设施赞不绝口。

尤其是看到幼儿园、养老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还有医院后,更是连连称奇。

他以私人名义给示范区捐了十万。

祁同伟略感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汉斯人可不习惯随便捐款。

这明显是在示好。

“汉斯之所以能强盛,靠的是教育。当年先祖辅佐大帝复兴汉斯,也是从教育开始的。”

祁同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对历史略懂一二,正好写了一本初稿,想请您指点一下。”

俾斯麦赶紧恭维:“您太谦虚了,《明朝》系列已出版四本,已经在东大掀起了一股读史热潮,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专家。”

“不过,您怎么会研究起我们西方的历史来了?”

祁同伟笑了笑:“你要是待在东大久一些,就会明白我们的传统。”

“东大一直重视以史为鉴。”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人类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幸运的是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更幸运的是,其中三千多年是有明确记载的信史。”

“东大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基本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通过这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在过去某个时空其实早已发生过,只是人物和环境有所不同罢了。”

“举个例子。”

“欧罗巴大陆的三个强国,原本都出自古法兰克王国,而汉斯的老对手盎格鲁,在古代其实是远亲。”

“血缘上非常接近的远亲。”

“这种三国争霸的局面,在东大的某个历史阶段也很相似。”

“只不过,你们没有统一的文化基因。否则,如果欧罗巴能团结一致,未来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

“可惜啊……”

王忠恕听得目瞪口呆:“祁主任,您不是开玩笑吧?”

“汉斯、盎格鲁和高卢以前是同一个国家?”

俾斯麦也惊讶地看着祁同伟:“您真是太博学了,连这种事都知道?”

祁同伟一笑:“我以前在汉大读书时的老师高育良,现在是吕州知府,他原本就是历史学教授。”

“东大人普遍重视历史。”

“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推荐你读一本书——《三国演义》。”

“不过我得说明一下,这本书是根据真实历史写成的小说。”

“大概就像你们欧罗巴的《荷马史诗》那样。”

俾斯麦忍不住插嘴:“《荷马史诗》可是传说——”

祁同伟反问:“我没说它是传说啊,我只是说,那是基于史实创作的小说和诗歌。”

“你也不用这么激动。”

“在东大面前,《荷马史诗》确实算不上信史。”

俾斯麦哑口无言。

三千年以上的连续信史,全球除了东大,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到!

这一点确实无从反驳!

……

“《荷马史诗》算是不错的传说故事,在东大的历史上,大概就相当于我们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因为它并不属于信史。”

祁同伟淡淡地评价。

俾斯麦忍不住反驳:“你能因为没有文字记录就说它不是信史吗?”

祁同伟耸耸肩:“历史的三要素——史实、史料和史观,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要判断一段历史是否真实,必须有考古证据。”

“那我问你,最早记录《荷马史诗》的是什么时候?”

俾斯麦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