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到底是图什么?(1 / 2)

松江知府看着他,眼神中透出一丝赞许。

祁同伟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松江知府心中的地位,已经悄然上升了一层。

他继续认真地说道:“我们集团始终是以农业为核心,其他一切业务,都是围绕农业生产来展开的。”

“踏板车是我们顺带研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员工上下班。”

“续航能力五十公里,满足日常通勤完全够用。”

“手机也是一样,农业技术员下乡带着手机,可以随时和各分部联系,紧急情况下也能直接对接总部的专家。”

“其他的设备,也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来设计的。”

“特种车辆和物流系统,自然也不例外。”

“原本今年我们没打算走出汉东省,但事情赶得巧,正好碰上了机会。”

“西汉斯那边的俾斯麦对我们虎头奔感兴趣。”

“赵总按照我们的规划制定了执行方案,我对这个项目有八成的把握。”

“手里有资金,心里就不慌,这个时候扩大物流布局,也是顺势而为。”

钟声和赵立春互相对视一眼,心中同时浮现出笑意。

听祁同伟这么一说,仿佛这一切都是巧合。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哪有什么赶巧,一切都是祁同伟早已布局好的。

钟小艾和赵瑞龙也早就提过,去年祁同伟就已经在筹划给他们造车的事了。

而那一整柜关于虎头奔的技术资料更是说明,这一切都不是临时起意。

就那张图纸,就算一个人不停地画上三个月,也未必能完成。

深思熟虑后再行动,走一步要想到后面的九步,这是钟声和赵立春对祁同伟的评价。

两位老同志非常确信,祁同伟早早就把目标锁定在了西汉斯和冈本这两家商号上,这辆车最终肯定会落到其中一家手里。

尤其是冈本,早在去年就被祁同伟盯上了。

松江知府嘴角含笑,他对祁同伟的了解并不比钟声和赵立春少,但眼下这种局面谁也没有戳破,大家心照不宣。

赵立春开口提醒:“咱们做事要稳扎稳打,要不先从汉东省内着手,先把路理顺了?”

钟声马上回应:“赵书籍,同伟不是说过了吗?汉东要修路,别的省也得修,要干就一起干!”

两人立场不同,看法自然有别。

赵立春站在地方角度,作为汉东省的主管官员,自然更关注本省利益。

而钟声身处中枢,看问题自然是从全局出发。

以前是没办法,东大穷,拿不出钱。

现在祁同伟有能力引入资金,那就趁机一起干,既理顺物流,又提升百姓收入。

松江知府笑着问:“小祁同志,你不担心步子迈得太大了吗?”

祁同伟认真回答:“不担心。”

“要把华东六省一市加上中原的物流交通彻底理顺,至少得三到五年时间。”

“等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汉东站稳脚跟,并开始向外拓展了。”

松江知府轻轻摇头:“我倒觉得不需要那么久。”

“别低估了我们的潜力。”

祁同伟没有说话。

其实他也清楚,如果真想干,东大释放出的力量是惊人的。

但这也意味着无数家庭要面临离别的痛苦。

基建的背后,往往就是一个个家庭的分离,大多数是农民家庭。

但这是时代发展的代价。

松江知府随即说道:“我这就安排人去提篮桥那边,希望你的计划能顺利推进。”

祁同伟坚定地点头:“一定会顺利推进。”

松江知府和赵立春都事务繁忙,没留下来吃饭。祁同伟和钟卫国也随即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不过祁同伟不知道的是,松江知府专门抽空把钟声和赵立春叫到一起,再次谈起了这件事:“我一开始还以为小祁同志大张旗鼓是你们设的局。”

赵立春苦笑:“祁同伟的眼光早就跳出了小桥镇、流水县,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全国。”

“他其实非常反感那些拖慢效率的流程,但他身为官僚,又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矩。”

“可内心又一直渴望打破这些束缚。”

松江知府看了赵立春一眼,笑着说:“你不用替他解释,这反而是好事。”

“小祁做的事情一点没越界,我们开会研究过了,一致支持他的做法,你尽管放心。”

赵立春连忙道:“感谢组织的理解。”

祁同伟是赵立春看中的干将,前途不可限量。他巴不得护他周全,又怎么可能把他推出来背锅?刚才赵立春的话,其实是在为祁同伟挡风。

他也越来越觉得祁同伟不是一般人,人家都敢说松江有帝王之气。

这两天的内部会议明显是在酝酿新一届的新闻联播主角人选,而松江知府正是焦点人物。

“小祁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提出的一些构想,正好和我们的思路契合。”

“他的格局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居然愿意为我们各省提供贷款修路。”

“你们怎么看?”

赵立春立刻表态:“要想富,先修路。”

“我们肯定是要跟上的,表面上看修路对经济提升不明显,但穷则变,变则通。”

“路修好了,省内流通就活了,那点债务慢慢还就是了,总能还清。”

东大不允许私人拥有道路,即便是私人投资也不行,至少现在不行。

祁同伟的想法很明确:由丰收集团借款给银行,再由银行统一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