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等了半天,没等到回应,语气也略显尴尬:
“这事儿很难办?”
祁同伟思索片刻,还是决定坦诚相告:
“如果真要帮他们,番茄这项目其实不太合适。”
“说实话,全国最好的番茄产地就在边疆。”
“但问题也很现实——运输和储存。”
“边疆地方远,交通不便,想把新鲜番茄运出来卖,几乎不可能。”
“这是个基本事实。”
“所以只能加工成番茄酱。”
“目前看,国内市场几千吨就够用了。”
“市场容量有限。”
“真正的大市场还是在国外。”
“要是让他们扩大种植面积,短期来看,番茄酱可能会过剩,但从长远看,这种产品肯定是供不应求。”
“不过……关键还是得投入。”
“必须建起稳定的物流和仓储保鲜体系。”
“还得请专家做技术指导。”
高育良一听“投入”两个字就头疼:
“还要花钱?”
祁同伟叹口气:
“不然呢?”
“不投钱,怎么可能有产出?”
“据我了解,大概四五个番茄能出一斤酱,也就是说,如果产量是五万吨,番茄酱差不多能出四万吨。”
“这么大的产量,只能出口,咱们自己消化不了。”
高育良抱着一丝希望问:
“那……要是投的话,得多少钱?”
祁同伟想了想:
“前期至少一个亿吧。”
啊!
高育良差点吸岔了气。
一个亿?还不如直接要他命!
赵瑞龙好奇地问:
“是每年都要投一个亿,还是总共一个亿?”
祁同伟解释道:
“先期投入一个亿,现在人工便宜,基础设施大致能搞定。”
“后面每年还得拿出一部分维护。”
“不过不会像第一年那么高。”
赵瑞龙一拍手:
“这生意能干!”
高育良脱口而出:
“这可是整整一个亿!”
赵瑞龙一脸不解:
“一个亿怎么了?”
“咱们又不是拿不出来。”
高育良、梁璐、侯亮平、郝文齐齐愣住:
“一个亿你们也拿得出来?”
祁同伟忍不住咳嗽一声:
“大龙,低调点。”
赵瑞龙立刻乖巧地点头:
“对对对,伟哥说得对。”
高育良却不愿就此罢休:
“这里又没有外人,你们干嘛还藏着掖着?”
祁同伟苦笑:
“我们这属于刚富起来的穷人,有点钱就容易显摆,也怕别人惦记。”
赵瑞龙连连附和:
“没错没错,伟哥说的太对了。”
高育良没好气地摆摆手:
“别贫了。”
“你们真打算投这个?”
赵瑞龙看向祁同伟,他点头道:
“投是可以投,但眼下不是最合适的时机。
不过支援边疆也不是不可以,可以换个项目。”
高育良来了兴趣:
“换个什么项目?”
祁同伟一拍大腿:
“中药!”
高育良皱眉:
“你们要搞医药?”
祁同伟心里一动,心想这倒也不是不行。
“老师您知道的,我们围绕的产业核心就是土地。”
“我们从土地里获取产出,再加工成商品,推向市场。”
“偏离这个核心的项目,我们基本不会碰。”
高育良更困惑了:
“那你中中药干嘛?”
祁同伟坦然答道:
“我指的是中药材,一种叫甘草的植物。”
“甘草主要在我国北方种植,种类不少,比如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这几种在药典里都有记载。”
“甘草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能作为药材入药,也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甚至用于饮品中也毫无违和感。”
“这味药材已经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安全性非常高。”
高育良露出疑惑的神情,问道:
“你是打算把甘草当调味料用?”
“我记得粤东那边煲汤时确实有用甘草的习惯。”
祁同伟笑着摆摆手:
“不是不是,我是想从甘草里提取一些成分,用来开发护肤品。”
啊?!
高育良有些惊讶:
“甘草还能用来做护肤品?这事儿靠谱吗?”
祁同伟笑着说:
“老师你也知道,我为了写《明朝》那本书,翻了不少古籍县志。
有一次,就发现了一个古时候的美白配方。”
大家没说话,梁璐忍不住开口问:
“什么方子?”
祁同伟正色回答:
“三白汤。”
“这个方子从明朝就开始用了,一直传到现在。”
梁璐一听来了兴趣:
“有用吗?”
祁同伟摊了摊手:
“从几百年前一直用到现在,你说有没有用?”
梁璐立刻拉住侯亮平的手:
“我要试试看。”
侯亮平笑着回应:
“你已经很美了,没必要再折腾这些了。”
这句话一出口,所有人都看着他,心里都在感叹:侯亮平啊侯亮平,你可真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