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皇帝的态度
皇陵地宫下的惊人发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紫禁城内激起了滔天巨浪,却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迅速压制下去。
八百里加急的密报直抵御前。凌云鹤在奏疏中详述了发现隐藏石窟、大量金银军械以及“烛龙”标记的过程,字字惊心,并恳请陛下下旨,彻查“烛龙”,揪出幕后主使。
然而,宫中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没有立刻召见,没有急切的垂询,甚至没有震惊的咆哮。只是在密报送入宫中的次日,一道口谕传到了刑部:陛下召凌云鹤即刻入宫觐见。
依旧是那间熟悉的暖阁,只是此次再无丝竹宴饮,只有檀香袅袅和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宪宗皇帝朱见深坐在御案后,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御案上,摊开的正是凌云鹤的那份密报。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
凌云鹤跪伏行礼,心中忐忑不安。皇帝的平静,比雷霆震怒更让人心悸。
“凌卿,”良久,宪宗终于开口,声音平稳,甚至带着一丝疲惫,“皇陵之事,朕已知晓。你……又立了一功。”
“臣不敢居功,分内之事。只是石窟中所见,关乎国本,匪类私藏军械,图谋不轨,更有‘烛龙’标记,恐涉及宫中……”凌云鹤抬起头,试图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宪宗抬手,轻轻打断了他:“那些金银,朕已下旨,由户部、工部会同锦衣卫清点,收入国库,充作辽饷及河南灾后重建之用。至于那些兵甲……”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一律销毁,记录在案即可。”
凌云鹤一怔:“陛下!那些军械制式统一,来源蹊跷,账册指令更是直指幕后有庞大组织操控,正是追查‘烛龙’的绝佳线索,岂可轻易销毁?且皇陵守备竟能让如此巨量军械藏匿于地宫之下,其内部必有……”
“凌卿!”宪宗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显案已结,余孽也已肃清。皇陵守备,朕自会派人整饬。至于那些军械,来历不明,留之无益,反而易生事端,毁了干净。”
“可是陛下!‘烛龙’绝非周显余孽那么简单!李河交出的铜符,档案清洗,官员灭口,宫中旧人被清,如今又有这私藏军械……种种迹象表明,有一张巨网深植朝堂宫内,其志非小!若不彻查,恐成大患啊!”凌云鹤忍不住抗声直言,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
暖阁内死一般的寂静。怀恩太监的眼皮微微跳动了一下。
宪宗皇帝看着跪伏在地的凌云鹤,目光复杂。有欣赏,有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考量。他何尝不知道凌云鹤所言非虚?西厂的密报,东厂的动静,乃至宫中一些隐晦的流言,他并非一无所知。
但他是皇帝。他要考虑的,远非一条线索、一个案子那么简单。朝局平衡,宫闱稳定,边患频仍,国库空虚……“烛龙”牵扯太深,若贸然掀起大狱,牵扯出宫中贵人、朝中重臣,必将引发朝野震荡,甚至动摇国本。眼下鞑靼扰边,河套不宁,急需钱粮稳定军心民心。那些金银,正好解燃眉之急。
而“烛龙”……或许它确实存在,但眼下,动不如静。暗中监视,徐徐图之,远比大张旗鼓地追查更为稳妥。有些脓疮,未必需要立刻捅破。
“凌卿,”宪宗的语气缓和下来,却带着一种最终的决断,“你的忠心,你的干才,朕深知。但治国如烹小鲜,有时需猛火,有时需文火。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当以稳定为上。你所奏之事,朕记下了。但‘烛龙’一词,虚无缥缈,不必再执着于追查。朕命你,专心刑部本职,京畿治安,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