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日,新地球城地下三百米深处的星灵技术研究中心主实验区,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能量导管中低频率的嗡鸣与精密冷却系统循环液体的细微潺潺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近乎神圣的肃穆氛围。银辉与绿核并肩站立在厚达半米的复合晶体观察窗外,他们的身影被室内复杂的控制终端灯光和窗外隔离舱内那核心物体自身散发的幽光投射在光洁的地面上,拉得很长。
隔离舱内,那个被无数线缆和能量导管暂时连接着的、被称为“曙光”的第一台完全复原的“星灵能量屏障发生器”原型机,正静静地悬浮在反重力场中。它并非人类想象中棱角分明的机械造物,其外观更像是一颗不断缓慢自转、由无数个细密几何面构成的复杂多面体,材质呈现出一种非金非玉、却又蕴含着金属光泽与晶体透感的奇特质感。主体结构是研究中心耗费数月,模仿遗迹材料合成的复合晶体,内部蚀刻着比发丝还要纤细数倍的能量回路,这些回路在微弱的光线下,隐隐流动着仿佛生命脉搏般的能量光泽。
核心区域,透过半透明的外壳隐约可见,一小块经过上千次提纯、呈现出深邃幽蓝色的星核结晶,与一簇自然生长、蕴含着磅礴生命力的绿晶,以一种符合某种复杂黄金分割比例的角度精确相对。两者之间并未接触,却维系着一种肉眼可见的能量弧光,这弧光并非闪电般的狂暴,而是如同呼吸般柔和地明灭,构成了发生器的“心脏”。
“最终校准完成,能量通路自检通过,启动序列准备就绪。”首席工程师,一位名叫铁砧的资深石盾族,用他那粗犷但此刻极力抑制着激动的声音通过骨传导通讯系统汇报。他的爪子稳稳地放在主控制台上一个需要三重生物认证的启动按钮上。
银辉的翅膜不易察觉地收拢了一下,这是他高度专注时的习惯动作。他看向身旁的绿核,绿核的主体叶片发出一次柔和的翠绿色光晕,通过意识共鸣传递来简洁而坚定的信息:“能量和谐已确认,可以开始。”
“启动。”银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回荡在寂静的控制中心。
铁砧的爪子按了下去。
一瞬间,原型机内部那幽蓝与翠绿的能量弧光骤然增强,从“呼吸”变成了“心跳”,稳定而有力。低沉的嗡鸣声提高了频率,变得如同远古巨兽苏醒时的低吼。星核的幽蓝光芒与绿晶的翠绿光辉不再仅仅是交织,而是像两种不同颜色的液态金属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迅速融合、蜕变,生成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见的青金色能量流。这能量流温暖而纯净,仿佛初升朝阳穿透晨雾的光芒,又带着星辰般的深邃。
青金色能量流以发生器为核心,如同水波般迅速向四周扩散,几乎是眨眼之间,便在发生器周围构建起一个直径约十米的、近乎完美的半透明球形屏障。屏障表面光滑如镜,隐约可见内部有细微的能量纹路如星河流转,将舱内其他光源折射出迷离的光晕。
“屏障稳定生成!初始直径十点零三米!”数据监测员高声报告,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能量读数飙升……稳定了!屏障强度达到八千五百兆焦耳!能量波动……天哪,波动幅度控制在正负百分之零点零一以内!远超设计预期!”
控制中心内短暂地寂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恐龙人工程师们用爪子敲击着控制台,发出铿锵的节奏,而绿星族成员则通过意识共鸣网络,释放出喜悦的七彩光波,在整个空间内荡漾。
接下来的破坏性测试更是令人震撼。一台高能粒子束发生器被激活,足以瞬间汽化战舰装甲的炽白光束射向屏障,却在接触青金色表面的瞬间,如同泥牛入海,仅仅激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光束的能量被屏障完全吸收、转化。紧接着,模拟的混沌能量脉冲被注入——这是一种呈现出不祥灰紫色、不断扭曲变化的能量团。当它撞上屏障时,并未发生爆炸,反而像是雪花触及暖炉,其混乱、侵蚀的特性被迅速中和、分解,还原为无害的基础能量粒子,消散在空气中。监测数据明确显示,这层看似薄弱的屏障,其能量结构具备高度的“智能”识别能力,能够主动区分有序能量与混沌侵蚀,并对后者进行高效过滤和无害化处理。
“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古砚的声音通过远程连线传来,带着老人特有的沙哑与难以抑制的激动,他在地球的实验室同样关注着这场关键的测试。
然而,成功的狂喜仅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标准日,严峻的现实便如同冰水般浇醒了所有人。当工程团队将“曙光”原型机的数据代入全球防御网的数学模型,计算覆盖整颗绿环星或地球所需的能量输入时,超级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让所有专家倒吸一口冷气。
那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天文数字。维持一个能够包裹整个星球的屏障全功率运转,每时每刻消耗的星核与绿晶能量,相当于同时满负荷运行上千座大型星核熔炉,或抽干整片成熟荧光林的能量。以两星球目前已探明的矿脉储量和绿晶培育速度,即使停止所有其他工业和生活用能,全力供给防御网,也仅能支撑其全功率运行数月之久。这还不算构建覆盖全球的无数个屏障发生器节点本身所需的巨额材料与能量。能量供应,这座无形的大山,以其近乎绝对的重量,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构建星球级防御网的雄心,在冰冷的物理法则面前,显得如此渺茫。
银辉与绿核立即召集了两个文明所有顶尖的能源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学家,组成了危机应对小组,日夜不休地研讨解决方案。会议室内,全息投影上布满了复杂的公式、能量流图和各种异想天开的提案,又从激烈辩论中被一一否决。提高开采效率?近乎达到极限。寻找新矿脉?远水难解近渴。降低屏障强度?那将意味着防御漏洞,形同虚设。时间一天天过去,焦虑的情绪在蔓延。
就在团队濒临绝望,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缩减防御网规模,只保护重点城市时,星轨的指引,再次以它那超越常规理解的方式,悄然降临。
那是一个平凡的清晨,研究中心负责能量预算计算的“能量计算室”内,首席分析师,一位名叫数纹的年轻雌性恐龙人,像往常一样提前到岗,例行检查超级计算机“深蓝”夜间的运算日志。突然,她发出一声惊疑的轻呼。日志中记录了一段并非由任何授权用户发起、也非预定程序执行的运算任务。这段任务的源头标记为一串无法识别的加密代码,其运算复杂度极高,几乎占用了“深蓝”近一半的算力长达六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