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倒霉的万历(1 / 2)

【海南酒店的套房内,窗外风雨声未歇,而天幕之下,历朝历代的目光都聚焦在嬴子慕即将揭晓的答案上——

那个替永乐大帝朱棣“挡了灾”,陵寝被后世发掘的明朝皇帝,究竟是谁?

嬴子慕轻轻叹了口气:“既然话都说到这了,那我就详细说说吧。”

嬴子慕的声音透过天幕,清晰地传遍各个时空,

“那个最终被发掘的陵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而他年号‘万历’,所以在后世,更常被称为万历皇帝。”】

天幕下,明朝时空。

已经多年不视朝、深居内宫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原本正慵懒地靠在软榻上,由内侍伺候着观赏天幕。

当听到自己的名号和“定陵”被点出的那一刻,他如同被一道惊雷劈中,

猛地坐直了身体,脸上血色尽褪,手中的玉如意“哐当”一声掉落在金砖地上,摔得粉碎。

“朕……朕的陵寝?!” 他声音尖利,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与愤怒。

他耗费了整整八百万两白银、历时六年才修建完成的、期望永世安宁的寿宫,竟然在后世被挖开了?!

那个替成祖挡灾的倒霉蛋,竟然是他自己?!

【然而,嬴子慕的叙述才刚刚开始,

她将一段尘封的、带着教训与遗憾的考古历史,缓缓道来:

“事情发生在后世的国家建立初期,大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那时,百废待兴,学术界也充满了一种‘向科学进军’、‘破除迷信’、‘重现历史’的热情与冲动。

同时,政府和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希望能找到《永乐大典》全本,或者其他能填补历史空白的珍贵文献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背景下,一份由当时几位着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联合发起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被提交了上去。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明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规模最大,埋葬的是永乐大帝,

找到《永乐大典》全套的可能性最高,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

天幕下,朱棣的脸色再次变得难看。

果然,首当其冲的还是他的陵墓!

【嬴子慕继续道:“这份报告很快获得了批准。1955年10月,一支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技术工人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工作队’正式成立,并开赴天寿山明长陵。”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工作队在长陵宝城周围勘察、钻探了整整一个多月,却连地宫入口的影子都没找到。

明长陵的建筑异常坚固,结构复杂,封土深厚,加上几百年来的水土流失和植被覆盖,寻找入口如同大海捞针。

眼看天气转寒,发掘工作陷入了僵局。”】

听到这里,朱棣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甚至隐隐有一丝自豪——他的陵寝,岂是那么容易就被找到破绽的!

【“就在工作队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既然长陵一时难以入手,

不如先找一座规模稍小、可能更有把握的陵墓进行‘试掘’,积累经验,

等找到方法再回过头来发掘长陵。’这个提议得到了采纳。”】

瞬间,刚刚缓过一口气的朱高炽心又提到了嗓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