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赤火汉末魂 > 第556章 诸葛亮的叹息

第556章 诸葛亮的叹息(1 / 2)

成都,刘备将军府议事厅。

今日的议事气氛格外凝重。诸葛亮手持一份弹劾奏章,面容肃杀如霜。被弹劾者,是翊军将军吴懿的侄孙吴良,也是最早追随刘备入川的元从之后。

此人在地方担任盐铁督丞期间,利用职权,勾结商贾,倒卖官盐,克扣铁器分量,中饱私囊,证据确凿。

“主公,诸位同僚,”诸葛亮的声音冰冷,回荡在寂静的厅内,“吴良所为,上负主公厚恩,下虐黎民百姓,坏《蜀科》之法度,伤主公之仁德!依律,当革职查办,家产充公,以儆效尤!”

他深知,若要真正贯彻《织席诏》的精神,肃清吏治是第一道难关,必须拿这样的勋贵之后开刀,方能震慑宵小。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无形的阻力便如潮水般涌来。

并非直接的抗辩,而是更精妙的“软性抵制”。

先是太常杜琼出列,语气温和却绵里藏针:“军师执法如山,老臣敬佩。然吴良年少,或是一时糊涂。其祖上于主公大业有微功,是否……可酌情惩戒,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此言一出,几位益州本土出身的官员微微颔首。

接着,光禄勋镡承(亦为蜀中士族代表)接口道:“杜公所言甚是。况盐铁之务,牵涉颇广,骤然更换主官,恐生波折,影响军资供应,于北伐大业不利啊。” 他将此事与主公毕生追求的大业挂钩,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随后,又有数人出列,或为吴良求情,或强调其家族对主公的功绩,或暗示处置过严恐寒了元从老臣之心。

整个益州士族集团,虽未明言对抗,却通过这种看似“顾全大局”的进言,织成了一张巨大而坚韧的关系网,将诸葛亮的主张层层消解。

主位上的刘备,眉头紧锁。他信任诸葛亮,也欲整顿吏治,但面对这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尤其是涉及早期追随自己的核心团队后人,他亦感到投鼠忌器。

最终,在沉默良久后,他采取了折中之策:吴良革职,但家产不予充公,仅罚没其贪墨所得,并令其闭门思过。

一场本应雷霆万钧的肃贪,最终雷声大,雨点小,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政令的执行力,在这张无形的网前,大打折扣。

是夜,军师府。

灯火阑珊,诸葛亮并未休息,而是将年轻将领姜维召至书房。他显得异常疲惫,往日睿智从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无力感。

“伯约,今日议事,你都看到了。”诸葛亮的声音有些沙哑,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幕,仿佛那夜幕便是他意图撼动的铁壁。

姜维肃立一旁,沉声道:“恩师,学生明白。旧势力盘根错节,积重难返,连主公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何止是盘根错节……”诸葛亮轻轻摇头,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我与你,与主公,乃至陈烬所怀的种种理想,无论是‘复兴汉室’还是‘天下大同’,一旦付诸实践,便如潮水撞击堤岸。”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窗棂上划过,语气中充满了洞察后的悲凉:

“那堤坝,便是这延绵千年的旧体制,是这由血缘、门第、利益交织而成的庞然大物。堤坝不改,纵有主公千般仁德,我等万般理想,亦被其消解于无形,扭曲得面目全非。”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姜维,引用了那个曾让他思索良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