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赤火汉末魂 > 第514章 人民的汪洋

第514章 人民的汪洋(1 / 2)

曹魏治下,颍川郡某乡。

里正王老栓表面上是曹魏委任的基层小吏,每日按时点卯,对着县里来的督粮官点头哈腰。

可没人知道,他那件打满补丁的官袍内衬里,用炭条画着简易的乡间小路图,哪条道能绕过哨卡,哪个沟坎能藏人,一清二楚。

夜深人静时,他的家便是“两面政权”的秘密节点。

“栓叔,这是北面送来的‘小册子’。”一个黑影闪进屋内,递过几本用最粗糙的草纸印制、却重若千钧的簿册——《如何合理抗粮》、《拖延征丁十八法》、《算清曹魏账》。

王老栓就着豆大的油灯,眯着眼仔细翻看,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赤火的先生们…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咱们这些睁眼瞎啊…” 他喃喃道。以往,他们只知道苦,只知道恨,却不知这苦从何来,恨该如何去争。现在,他们懂了,那些苛捐杂税不是天经地义,那些无偿劳役可以巧妙周旋。

很快,抗粮抗丁的斗争,像地火般在乡间蔓延。

县里派下加征“剿赤饷”的命令,王老栓便召集乡老,愁眉苦脸地对督粮官诉苦:“大人,不是小民不交,实在是去年蝗灾,今年春旱,地里实在刨不出食儿了啊!您看,是不是宽限些时日?咱们一定想办法!” 一拖,就是一个月。

征发民夫去修官道,青壮们早得了信儿,或“突发急病”,或“走亲访友”,留下些老弱应付。监工的军吏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总不能把村子都屠了。

与此同时,一首不知从何处起源的民谣,像春风野火,在田间地头、市井巷陌流传开来,孩童们拍手唱着,大人们低头听着,心照不宣:

“曹操曹操,钱粮都要!

赤火赤火,分田有我!”

词句简单,旋律粗粝,却像锥子一样,扎进每个人的心里。它对比鲜明,指向明确——一边是无穷无尽的索取,一边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许昌,丞相府。

曹操看着各地雪片般飞来的奏报,眉头紧锁。前线与赤火的对峙耗费巨大,后方却处处起火。

粮草征收屡屡受阻,民夫征发效率大减,甚至出现了小股运粮队被“山匪”截杀的事件,可追查下去,那些“山匪”却像水滴融入大海,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让他心惊的是那首民谣。他下令严禁传唱,抓了几个“首犯”当众处决。可这歌谣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传得更广,更隐秘,带着一种嘲弄的意味。

程昱面色凝重地汇报:“丞相,赤火匪……已非寻常流寇。他们不与我主力决战,却像泥鳅一样钻入乡野,与贱民勾连。我军征粮,百姓藏匿;我军清乡,百姓报信。我们……我们像是在和一片汪洋大海作战!前线将士在流血,可我们的根基,却在被蝼蚁一点点蛀空!”

曹操猛地将一卷竹简摔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

“查!给吾狠狠地查!所有传唱逆谣、抗粮抗丁者,以通匪论处,株连乡里!” 他声音冰冷,带着压抑不住的暴怒。

然而,命令下去,效果寥寥。屠杀只能制造更多的恐惧,却也催生更深的仇恨。

赤火的根须,早已通过无数个“王老栓”,通过那些在暗夜里传递的小册子,通过那首简单却致命的民谣,深深地扎进了这片苦难的土地。

曹操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他面对的,不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种思想,一种人心。他的战马和刀剑可以踏平城池,却无法斩断那无形的、弥漫在空气里的渴望。

他的统治区,正陷入“前线对峙,后院起火”的泥潭,而这泥潭,是由千千万万沉默的、却又无处不在的“人民”构成的,深不见底的汪洋。

北疆的朔风卷着砂砾,抽打在枯黄的草梗上,发出呜呜的声响。这是一片看似无垠的荒原,唯独靠近黑石峪一带。

夏侯惇的铁骑,就在这片荒原上卷起漫天烟尘。他受够了。受够了没完没了的袭扰,受够了粮道被断的憋屈,更受够了丞相日益沉重的压力。他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要用赤火叛匪的头颅,来洗刷这数月来的耻辱。

“将军,前方地形复杂,恐有埋伏!”副将勒马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