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集的阳光,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媚。在“丰裕”纺织工坊大门旁,一场简单却意义非凡的仪式正在举行。
曾经作为罢工静坐地点的空地上,此刻聚集着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工人们。李大姐和几位工会代表,郑重地将一块簇新的木牌悬挂在工坊大门旁。
木牌上,是端端正正的几个大字——“龙首集纺织工会‘丰裕’工坊分会”。下方还有一行小字:“遵守《劳动律》,欢迎工会监督”。
工坊主王四海,此刻也站在一旁,脸上挤出的笑容略显僵硬,但眼神中已不见了往日的嚣张。
在政府的调解和《赤火宪章》的威慑下,他不得不全盘接受了工会的要求,恢复了工时和工钱,并正式承认了工会在工坊内的监督地位。
劳资关系,在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风暴后,终于在一个新的、更稳固的基础上,重回正轨。
工人们看着那块属于他们自己的牌子,眼中充满了自豪和一种前所未有的主人翁感。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子,这是他们用合法斗争赢得的尊严和权利象征。
挂牌仪式,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引发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赤火公社控制区,带来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工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不再仅仅是出卖劳力换取口粮的“雇工”。
他们是新政权的基石,是《赤火宪章》赋予权利的公民,是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有权监督工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的政治力量。
这种觉醒,转化为空前高涨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热情。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也更加主动地维护赤火公社的法令。
“丰裕”工坊的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工商业阶层。
开明的工商业者从中看到了趋势,开始主动改善工人待遇,优化管理,积极与工会沟通协商,将和谐的劳资关系视为长远发展的保障。
而少数企图效仿王四海的顽固派,则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和社会的普遍谴责,其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再也不敢肆意妄为。
以“丰裕”工坊劳资纠纷的依法解决和罢工权入宪为起点,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开始在赤火公社萌芽、完善。
专门的“劳动仲裁庭”在龙首集等城市设立,负责处理日益增多的劳资纠纷;更具规范性的“集体谈判”程序被推广开来,成为解决矛盾的主流方式;工会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培训被提上日程。
社会的治理,正在向着更加法治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傍晚,陈烬与孟瑶并肩漫步在龙首集渐趋宁静的街头。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上,也洒在沿街店铺外那些新挂出的“遵守《劳动律》,欢迎工会监督”的告示牌上。
市集依旧繁华,人流依旧熙攘,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焦虑和压抑,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秩序感。
陈烬在一家生意兴隆的铁匠铺前停下脚步,看着炉火映照下工匠们专注的脸庞,看着店铺旁那块小小的工会联络点标牌,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轻声对身旁的孟瑶说:
“你看,我们把千年来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的‘造反’,写进了宪法,赋予了它合法的身份。”
“可结果呢?社会没有动荡,没有崩溃,反而因此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充满活力。”
他转过头,目光清澈而坚定:
“因为我们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代表人民的政权,从不惧怕它的人民拿起法律的武器。 法律,不是束缚人民的枷锁,而是保护他们的甲胄,也是规范我们自己的准绳。”
孟瑶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看着他眼中那超越了眼前得失的、深邃的历史目光,轻轻握住了他的手。
“这条路,”陈烬望着远方最后一抹晚霞,语气平静却充满了不可动摇的力量,“我们走对了。”
这不是一场斗争的结束,而是一种全新秩序的奠基。
将“造反的权利”制度化,不是革命的终点,恰恰是真正意义上人民革命的——开始的结束。
更漫长的、关于建设、监督与自我完善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但无论前路如何,一颗名为“人民权利”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