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焰谷的煤炭、龙骧谷的钢铁与布匹、各卫星公社的粮草……北疆的经济脉络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搏动起来,但原有的土路、小道已不堪重负。
雨天泥泞难行,旱天尘土飞扬,车马辎重行进缓慢,物流成本高昂,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快速调配与整合。
陈烬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工业经济体,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循环系统——高效、坚固的交通网络。
“北疆大道”计划,应运而生。
这并非简单的拓宽夯土,而是一场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基建革命。
在陈烬的指导下,“百工院”利用遍布北疆的石灰石,建立起窑厂烧制生石灰,并发现并利用了某处火山沉积区的火山灰。
将石灰、火山灰与砂石、水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了一种能缓慢硬化、粘结力远超泥浆的原始水泥。
成千上万的社员和招募的工人投入了这场浩大工程。
他们开采标准规格的石块作为路基,用原始水泥拌合砂浆砌筑路肩和排水沟,最后铺设碎石路面,并以水泥砂浆灌缝、压实。
一条灰白色、坚硬平整、宽度可容四辆马车并行的硬质官道,如同一条逐渐苏醒的巨蟒,开始从龙骧谷向墨焰谷、向各个重要的工坊区和产粮区延伸。
大道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满载煤炭、铁料、布匹的标准化四轮马车,在这平坦坚实的路面上奔驰,速度比以往提升了数倍,颠簸大幅减少,货物损耗率急剧下降。以往需要十日的路程,如今可能仅需三四日。物流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北疆内部的经济循环骤然加速。
这正深刻印证了《赤火纲领》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
交通网络如同物理意义上的神经网络,它的强化与延伸,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经济基础),同时也必然要求并支撑着更高效、更有力的政权管理(上层建筑),赤火公社对北疆各区域的控制力,随着道路的延伸而无声地加强。
然而,动员如此巨量劳动力投入非直接生产性的基建,对赤火公社的组织能力和物资储备是一次严峻考验。
粮食消耗巨大,工具磨损严重,工地上也出现了因劳累和意外导致的伤亡。
评理组和后勤部门必须高效运转,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同时保障民工的基本权益,防止怨言滋生。
秦狼作为军事主官,第一时间意识到了这条大道的战略价值。他亲自率领一支轻骑,沿着刚刚竣工的龙骧谷-墨焰谷段大道进行机动测试。
“好!太好了!” 秦狼勒住战马,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坚实触感,兴奋地对副将说道:“以往从此处调兵至墨焰谷,至少需五日,且人马疲惫。如今,骑兵两日可达,步兵三日可至!粮草辎重跟进速度更快!这哪里是路,这分明是捆在曹阿瞒身上的绞索!”
消息很快通过不同渠道传到曹操耳中。当他知道北疆并非在修建普通的土路,而是在铺设一种“坚如磐石、平整如镜”的奇异大道,并且已经将重要据点连通时,他沉默了。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那条象征北疆大道的、被他用朱笔狠狠划出的粗线,仿佛看到一张巨大的、正在收紧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