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懿书》如野火般传遍北疆时,陈烬正在田间与老农一起查看冬小麦的长势。
他听着社员们热烈的讨论,忽然对随行的卫恒说:\"还不够。我们要把道理说得更透。\"
三日后,赤火公社各根据地同时收到了一份新的文书——《生产关系决定论》。这篇用大白话写就的文章,很快就被社员们称为\"劈开迷雾的雷霆\"。
\"司马之谬,在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制。\"
文章开篇这十五个字,就像一柄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陈烬用最朴实的语言写道:
\"司马懿整天说天地生粮有限,可他为什么不说说——为什么同样的天地,曹操境内的佃户辛苦一年只剩糠秕,而咱们北疆的社员家家都有余粮?\"
他打了个生动的比喻:
\"这就像同一个磨盘,在曹操那里,磨出来的面粉十成有八成都被地主、官府拿走了,只剩下麸皮给推磨的人。而在我们这里,推磨的人自己就是磨盘的主人,磨出来的面粉自然够吃还能存。\"
接着,文章直指问题核心:
\"不是粮食养不活人,是曹操的租税、士族的兼并夺走了活命之粮!\"
陈烬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来说明:
\"在邺城,一亩地收一石粮,佃户要交七斗租。在我们北疆,一亩地收一石八斗,社员交两斗公粮,还剩一石六斗。
在许昌,一个铁匠打一把锄头,赚的钱还不够买三升米。在我们赤火工坊,一个工匠的工钱能买三十升米。
这难道是天地对北疆特别仁慈吗?非天独厚,制度不同耳!\"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陈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阐述:
\"人说'人多好种田',这话只对一半。在曹操那里,人越多,地主收的租越多,百姓反而越穷。为什么?因为那种制度就像一条锁链,把种田人的手脚都捆住了。
而在我们这里,人人为自己种田,新农具、新技法推广得快,水利修得勤,同样的地能多打五成粮。这就是'制度解放了人力'的道理。\"
他继续深入:
\"司马懿把人口当成负担,是因为在他那个世界里,人口确实成了负担——但不是对天地的负担,而是对剥削制度的负担!养活一个不劳而获的士族,需要十个农民饿肚子;而在我们这里,一个劳动者能养活全家还有余力帮助邻里。\"
文章的结尾,陈烬写下了一段后来被无数人传诵的话:
\"天地生财确实有数,但这个'数'不是死数,是会变的数。当我们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时,这个'数'就会变大。从一石变一石八斗,从养十人变养二十人。
所以,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天地,而是人自己造出来的制度。要解决吃饭问题,不是要去限制人口,而是要去改变制度!\"
这篇檄文传到邺城时,司马懿正在与程昱议事。读完最后一句,他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清亮的茶汤漾出波纹。
\"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制......\"司马懿轻声重复着这句话,良久不语。
而在此刻的北疆,一个老农在夜校里听着卫恒讲解这篇文章,忽然一拍大腿:
\"我明白了!咱们现在能吃饱,不是因为老天爷开眼,是因为咱们自己当家做主了!\"
雷霆一击,已经劈开了千年迷雾。而真理的光芒,正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
暮春三月,一队特殊的客人踏上了北疆的土地。
他们是来自曹魏境内的士子与商人,应赤火公社\"事实见证\"之邀前来参观。